古琴八美在那裡?古琴的美在這八個字

2016-08-21 20:42:59


儒傢以“禮、樂、射、馭、書、數”六藝教育生徒,古琴是一項必修課,孔子自己刻苦認真學琴、彈琴,為後世立下瞭光輝榜樣。孔子的眾弟子,以及後世的文人如荀子、公孫尼子、莊子、列子、司馬相如、劉向、桓譚、班固、王充、蔡邕、蔡琰、諸葛亮、周瑜、阮藉、阮咸、嵇康、葛洪、謝安、劉琨、劉勰、王維、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歐陽修、蘇東坡、周敦頤、沈括、朱熹、陳亮、嶽飛、文天祥、汪元量、耶律楚材、劉基、王陽明、李贄、王船山、譚嗣同、蔡鍔等聖賢、哲士、英雄、文豪、偉人等都從古琴吸取瞭精神營養,又都向古琴大川貫註瞭漣漪清泉,使古琴成為最能代表和最能表現中國傳統文化深層底蘊和神髓的載道之器。再說古琴音樂所表現的意境。古琴曲由於其作者的傳統文化背境、中國文人的氣質、樂器的形制、音色、樂曲題材、內涵、結構等因素,其風格趨向典雅,高尚、含蓄、古樸、靜穆、抒情的審美意識。最能表達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的深遠意境。

  古琴要求創作主體對欣賞主體有“移情”之功(成連引導伯牙到海上感悟移情作水仙操而成天下妙手),移情即是將外在的物象世界置換為琴樂內的精神世界,要求達到古典詩詞和元明山水畫的寫出胸中逸氣的空靈意境。具體地說意境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意”,主要指藝術傢的主觀情感,如劉勰《文心雕龍》所說“神思”、王士禎的“神韻”、袁公安的“性靈”,是意境的主導方面;二是“境”,指外在的天地自然人間世象,即身外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意與境合即“神與物遊”、“神用象通”、“心境交融”達到心與物、主與客統一,超越物質層面,“以虛涵實,實中見虛”,任想像力自由馳騁的精神境界。

  (古琴之音被稱為雅音)

  三、雅

  古琴之音被稱為雅音,“雅之為言正也”,故稱古琴之音為華夏正音。正音的標準何在?在合律學的要求。律學是對樂音結構數理關系之理論的研究,是研究音樂中用音的物理性質及其互關系的科學,是音樂理論的基礎。我國古代“律呂”的概念是指整個音樂理論而言,如南宋蔡元定《律呂新書》,明朱載育《律呂精義》等。現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有三種樂律,即三分損益律、純律、十二平均律。我國古琴因其理論的嚴密性與完整性,定弦是按三分損益律(即五度相生律),設定十三徵是用純律,而演奏中用律的特殊性,古琴又可用十二平均律,故可以說:古琴是一琴可為三律準。

  三分損益律以黃鐘為宮,定其數為81,由宮之數起始,以三分之一更相加減,即得其餘四聲,此五聲相生法可考管子《地員篇》及史記《律書》等書。

  宮=81,三分損益得54為徵。

  徵=81-81/3=54,三分益一得72為商。

  商=54+54/3=72,三分損益得48為羽。

  羽=72-72/3=48,三分益一得64為角。

  角=48+48/3=64。

  以81為黃鐘之數,按“三分損益法”可依次算出十二律之數,此宮、商、角、徵、羽之數就是古琴一、二、三、四、五弦絲數,此即古琴以三分損益法定弦。

  純律是根據因泛音成立的三和弦而定律的一種律制。泛音即振動發聲體(如琴弦)分段振動時所發生之音,原弦振動發生音時,除全體振動外,並同時分二段、三、四、五……段等而振動,這些分段振動各自發生比原音(全弦振動發生之音)為高的各種高度的音,構成瞭泛音列,如下:

  徽位:

  空弦、十三、十二、十一、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按音純長比:

  1/1、7/8、 5/6 、4/5、 3/4 、2/3、3/5、 1/2、 2/5、1/3 、1/4、1/5 、1/6 、1/8。

  按音純律音程:

  一度、二度、純小三度、純大三度、純四度、純五度、純大六度、八度、純大十度、純十二度、十五度、純大十七度、純十九度、二十二度。

  泛音弦長比:

  1/1、1/8 、1/6、 1/5 、1/4 、1/3 、1/5 、1/2 、1/5、 1/3、 1/4 、1/5 、1/6 、1/8。

  泛音純律音程:

  一度、二十二度、純十九度、純大十七度、十五度、純十二度、純大十七度、八度、純大十七度、純十二度、十五度、純大十七度、純十九度、二十二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