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八美在那裡?古琴的美在這八個字

2016-08-21 20:42:59

  由上可見,古琴的十三徽根據“泛音”列而確定,因而按照十三徽的位置可以取得至純之音,亦即純律音程的各音。

  四、健

  健指古琴曲的內容,絕大多數是健康的、嚴肅的。從東漢琴學大師蔡邕《琴操》所記錄的四十七調前漢琴曲看,其內容大體上屬下列四類:對統治階級的怨憤;對遠古開明統治者的懷念;對社會矛盾的反映;對一些社會問題的感慨。可見其嚴肅性。

  在《詩經》內,本來是表現統治階層團結的《鹿鳴》和表現統治者的善政的《騶虞》,但在《琴操》作者眼裡面就看出人民的不滿與憤慨。蔡邕肯定地說明它們的內容,是表現對統治者的悲憤。蔡邕的時代背景正當漢末農民大起義——黃巾起義,他所收集的當時的琴曲其表現內容充分帶著革命高潮中人民激烈情緒,這是很容易理解的。

  值得註意的是,這些反映社會矛盾的古琴曲是表現關心社會,關懷民生的情感和意願。它們所表現的不是悲觀消極情緒,而是樂觀積極情緒。若從現時琴傢常彈的和還有譜本的古琴曲全面看一下,還可以發現有很多擁抱自然和一些表現愛情和友誼等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琴曲。其中,表現為全民福利堅持勞動以戰勝自然的《禹鑿龍門》,表現鼓勵迅速改過遷善的《風雷引》,表現虛心請教的《圯橋進履》,切戒遭受惡劣社會意識形態侵蝕的《墨子悲絲》,表現堅持真理至死不屈的《卞和泣玉》,表現抗拒異族侵略英勇報國的《滿江紅》(《精忠詞》)等都是有貼近現實意義的。

  五、瑰

  古琴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不是沒有物質載體,隻是著重強調其文化內涵和精神層面,事實上古琴實物作為載道之器是精選良材加善斫而造成的精美的物化藝術品,古色古香典雅古樸的古琴實物是中華民族傳統樂器的典范,是人類文明的瑰寶。

  從安陽出土的殷商時代的甲骨文看,音樂的樂字寫為“樂”,即是在木品上張絲弦的弦樂器,會意為“樂”字。這說明早在甲骨文產生以前,我國先民就已經創造瞭琴,不過甲骨文時代的琴不像今天這樣完備,《禮記·樂記》說“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早期的琴是五弦,即宮、商、角、徽、羽五音;到周文王姬昌被紂王囚禁於久裡時,為發抒幽憤,在琴上加一弦,其音清幽婉轉,稱為文弦,武王伐紂時,樂舞助戰,在琴上加一弦,其音揚越激昂,後人稱為武弦。從此七弦成為定制,其後雖有繼續加弦的(如隨州擂鼓墩曾後乙摹出土十弦琴,宋太宗九弦琴),但不久即減,終為七弦,稱為“文武”七弦琴。值得註意的是,為何宋太宗以帝王之尊,給琴添加二弦,終不被其臣民接受而仍恢復為七弦?這是因為七弦已能從樂理方面完全滿足五音、七聲、十二律、八十四調旋宮轉調的需要,再加上一弦,即成贅物,故而自宋太宗以後再也沒有人存加弦之想瞭。

  除七弦外,古琴的又一大特點在於有“徽”(或寫作“暉”),所謂徽,是在琴的宮弦一側按一定的音樂物理學比例,用金(或玉、珍珠、羅甸)嵌十三個園斑,用以標示泛音位置和按音方向。因為有暉、古琴上有91個泛音位,可以奏出長段落的純泛音旋律,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樂器無法比擬的。琴徽始於何時,時人常以嵇康(223-262)《琴賦》中有“眾器之中,琴德最優,……弦以園客之絲、徽以鐘山之玉”,據此將創徽的歷史下限定在三國或東漢,但據班固(32-92)論著,可將此下限推前到春秋時代。班固《白虎通·德論·禮樂》:“故‘書’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所以用鳴球搏拊者何?鬼神清虛,貴凈賤鏗鏘也,故尚書大傅曰:‘搏拊鼓裝以糠,琴瑟練絲徽弦鳴者,貴玉聲也。”可見琴之有徽,在春秋時代尚書大傅作者(孔子)時就有瞭。

  古人稱琴為雅樂,為有德君子所有,經常禦用,行不離身,可以修身養性,使人心地純潔,養成高尚的情操,防止邪惡之思侵蝕心靈。琴器大小適度,使用及攜帶均便,跋山涉水均無影響,可操於庭院廟堂,亦可操於山谷水濱。

  古琴因彈奏方法不同而有三種不同的音色,即“散、泛、按”。簡言之,“散音”剛勁、渾厚、洪亮;“泛音”清脆、輕盈、飄逸;“按音”堅實、圓潤、細膩,動蕩多變。琴弦共有散音7個,泛音音位91個,按音基本音位147個,共245個音位。其音域從大字組C音起到小字三組的d音,共有四個八度加一個大二度,所有的音都渾厚柔和,最高最強之音不嘈雜,最低最弱之音不致無聞,其聲音與人氣息相通,使人易接受,良好之琴聲可感動人心,可通過娛樂進行道德教育,有俾於個人身心健康,鄉黨和睦,社會安定。古人極重視古琴價值,崇尚“劍膽琴心”,認為彈琴是一種高尚的修養,並列為“文房四寶”之首、八音的領袖,於是在制作時有意識地讓琴制、尺碼象征天地六合等,以示古琴之高尚是天經地義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