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八美在那裡?古琴的美在這八個字

2016-08-21 20:42:59

  古琴有各種構造部位,古人為其命許多雅名。琴體有頭部、尾部和中間部分,就形象地名曰金童頭、玉女腰,仙人背,並以龍鳳鳧雁金玉等為各小部分命名,如龍池、鳳沼、鳧爪(護軫)雁足、金徽、玉軫。琴長三尺六寸五分,象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上圓象天,下方象地,五音宮商角徵羽像征金木水火土五行。有人說象征性之稱謂無科學性,但琴為藝術品非科學儀器,不致引起誤解,而這些名稱可使人形象地瞭解古琴結構,便於認識和記憶,也可由此瞭解古人對琴的雅愛和情趣,故流傳數千年至今未渝。

  優良傳世古琴有多種制式,有伏羲式、神農式、黃帝式、虞舜式、仲尼式、師曠式、俞伯牙式、鐘子期式、師曹式、王剛式、秦鈺式、漢帝式、焦尾式、聯珠式、落霞式、蕉葉式等。其中最常見為仲尼式,因其長短、寬窄、厚薄、凹入、弧度等尺寸比例合理,造型古樸、典雅大方。不待彈奏取音,就從外形方面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滿足。有些不會彈琴的,用一具精美的仲尼式古琴作為雕塑藝術品陳列於室,從造型藝術審美角度看也是可取的。

  鑒別古琴的優劣,要從選材、加工工藝和發音等方面考慮,《太古遺音》說良材“舉則輕,擊則松,折則脆,撫則滑”。對已成琴可通過音孔(池沼)觀察面板的紋理和色澤,感觸其材質的軟硬,推測其制造年代。在工藝上,琴面前後左右弧度應平正、自然適度,平滑光亮。琴身端正,放於桌上應平穩。各部分加工須精細,漆色雅致,膠合處應嚴密無隙。琴弦應絲條均勻、質地光澤,潔白而拉力強。纏弦以緊密、均勻、明亮、光潤為佳。在發音上,按《太古遺音》的說法,一支好琴要具備“九德”,即奇、古、靜、潤、透、圓、芳、清、勻。按現代說法,即音響純凈、音量宏大,音色優美、圓潤、清脆,各弦發音均勻,無雜音,高音清晰不尖銳,低音渾厚不滯拙,共鳴和傳遠效果好。

  古琴因年代久遠而生斷紋,益增其美觀,且琴音更透徹優良,這又是其他任何樂器所無的特點。歷代琴人極為重視斷紋琴。因斷紋形狀不同而命名為牛毛斷、流水斷、龜紋斷、龍紋斷、蛇腹斷、梅花斷。以後二者為最古、最名貴,其壽命均在千年以上,尚能發極優極良之音,是“國寶”,也是全人類的稀世瑰寶。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