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2 21:18:03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中,有兩個最重要的女人,一個是他的母親,而另一個則是他的結發妻子長孫皇後。長孫皇後在李世民還是秦王時便嫁給瞭他,一心一意向著李世民,賢良淑德,相夫教子。長孫皇後也是中國歷史上出名的賢德皇後,這從她的謚號為“文德聖皇後”也可以體現出來。 長孫皇後小字觀音婢,河南洛陽人。她的祖先為北魏宗室,父親名長孫晟,為隋朝的右驍衛將軍,母親也是名門閨秀,為揚州刺史高敬德之女。長孫皇後的舅舅高士廉,是貞觀時代的名士。
長孫皇後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長大。 長孫皇後小時候遇一個算命的人,就預言她將來“貴不可言”。長孫在十三歲時嫁李世民為秦王妃,她性格溫柔賢惠,氣度寬宏,還有過人的機智,很得李淵後宮妃嬪的歡心。出於對長孫皇後的喜愛,她們替李世民在李淵面前說瞭不少好話,使李淵對李世民在諸子中被刮目相看,可見夫人路線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 在唐高祖李淵武德末年的儲位之爭期間,長孫皇後與房玄齡等人齊心輔佐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時,後宮之中,李世民隻帶瞭長孫皇後一人在身邊。她親自勉慰諸將士,為李世民爭取瞭人心,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冊封長孫為皇後。 在夫妻生活上,長孫皇後給李世民留下瞭三男四女: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四女:長樂公主,城陽公主,晉陽公主,新城公主。 長孫皇後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並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在政治上給瞭李世民很多有益幫助。 臨終前,長孫皇後與太宗辭訣,提及還是國事。
當時房玄齡因故被太宗譴歸,長孫皇後言到:“玄齡事陛下最久,小心謹慎,奇謀秘計,皆所預聞,竟無一言漏泄,非有大故,願勿棄之。”又安排自己的後事:“自古聖賢,皆崇儉薄,惟無道之世,大起山陵,勞費天下,為有識者笑。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言畢而終,時年才三十六歲! 長孫皇後香消玉殞,李世民悲痛萬分。送長孫皇後下葬後,他命人在宮外的棧道上修建瞭一間房舍,命宮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後的靈位——這種對已逝之人供養如生的例子極其少見,為李世民首創。 李世民還在宮內搭瞭一座高臺,以便能時常站在哪裡觀望長孫皇後的陵墓,又是何等地癡情。可惜魏征不解風情,硬是勸諫李世民把這個高臺拆瞭。
史書是這樣記載的:“文德皇後既葬,帝念後不已,即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 這種對愛情的真誠令人感動。 在魏征的勸諷下,高臺與起舍最終拆除瞭,但太宗對愛妻的思念卻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發洶湧難以自控,以至於他在一次詔令中,公然向大臣訴說起瞭自己喪妻之後的悲苦心情:“頃年以來禍釁既極,又缺嘉偶,荼毒未幾,悲傷繼及。凡在生靈,孰勝哀痛,歲序屢遷,觸目摧感。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答魏征手詔》)。真可謂一字一血淚,看後令人不免唏噓。 李世民那麼剛強的男子漢,何曾會流淚?英雄有淚不輕彈,隻因未到傷心處。這世上能讓李世民流淚的,隻有三個女人。一個是他的媽媽,另外一個就是長孫皇後,還有一位晉陽公主,長孫皇後的女兒。
長孫皇後知書達理,具有母儀天下的風范,她曾著有《女則》三十卷,用來教育後宮的女性,可惜均已佚失。長孫皇後現存的文學作品僅有詩一首,但這足以讓我們領略到這位賢後的另一面,這首詩名為《春遊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艷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簷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留在史書中的長孫皇後,是她母儀天下的賢德端莊,而這首詩中展現的長孫皇後,卻是一個生動活潑的女人,是一個被皇帝丈夫深愛著,三千寵愛在一身的幸福女人。
她自豪地宣稱“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不用別人去宣傳,自己的美名已遠播在外。因為她知道,在丈夫的心裡,自己是一朵永遠怒放的盛世牡丹! 在太宗晚年的感情生活中,還有一個女人也令人夢繞魂牽,這就是後宮才女徐惠。徐惠,是李世民晚年最受寵愛的妃子。在李世的心中,徐惠的地位僅次於長孫皇後。 徐惠是浙江湖州人,果州刺史徐孝德之女。徐惠小時候就喜歡詩歌詩,八歲的時候巳能出口成章,而且辭致清麗,頗有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