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8 22:35:33
三國裡總是存在著褒貶不一的人物,比如對曹操,大傢的評價褒貶不一,譽之者為為命世英雄、毀之者稱其為逆賊奸臣;於禁,曹操五子良將之一,一生忠心耿耿,卻在最後一戰背叛瞭曹操,降服於劉備,其人其事也備受評論;馬謖,他謀略過人,卻又剛愎自用,因為急於求成,失守街亭,丟掉小命,歷來人們對馬謖也是毀譽參半。這樣的人物在三國裡比比皆是,再比如我們今天要聊到的一個人,李儒。
足智多謀 位列九卿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大傢對李儒的印象應該還是比較深刻的,他雖然出現的集數並不多,卻給人足智多謀的感覺。李儒,三國人物,生卒年不詳,字文優,又名李孝儒。正史中是漢少帝時的郎中令,董卓專政時,奉董卓之命,入宮毒死漢少帝劉辯。據《曹全碑》記載:“李儒字文優,鄉三老司馬集仲裳五百,徵博士李儒文優五百”由此可知,李儒博士出生,定是個飽讀詩書之人。190年,初李儒為漢少帝的郎中令,待到董卓率軍占領京城的時候,李儒又侍從董卓,開始受命於董卓,隨後奉董卓之命入宮毒死瞭漢少帝。我們看三國演義時,都發現李儒其實是個相當聰明的人,為什麼他會選擇董卓作為自己輔佐的對象呢?
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我們知道,在三國演義裡,李儒和董卓的女婿,那麼李儒和董卓的關系自然是很親近的,李儒幫助董卓那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瞭;其次,東漢後期,朝廷腐敗,很多人打著“匡扶漢室”的名號,卻為瞭自己各自的利益做事,很多人都有不臣之心,並不是隻有董卓。曹操是一個,稱帝的袁術是一個,私藏玉璽的孫堅也算一個。所以東漢要滅亡大傢都明白,為一個“逆臣”效力,跟誰不是跟,還不如跟著與自己息息相關的董卓;再次,董卓對李儒的話是言聽計從,每一位謀士都很喜歡對自己言聽計從的主公,李儒也就肯留在董卓身邊為他效力瞭;我們再從當時的政局上分析,董卓長期囤聚在西涼,這個地方是董卓的根據地,他打小就在這裡生活,對胡人、羌人很瞭解,他在西涼也是很有名氣的,因此自己的軍隊也就不知不覺在朝廷的眼皮子低下形成瞭,他的軍事實力,真的不可小覷,李儒看中瞭董卓的實力,是最大可能平定內亂的人,而董卓也確實想稱帝,李儒認為董卓有改朝換代的能力,極力支持和幫助董卓,還識破瞭王允的計謀。
李儒死心塌地跟著董卓還與他是文人出生有關,文人都講究氣節,忠君思想對於文官來說是特別重要的,忠臣不事二主,這就像是同樣身處三國的陳宮,他雖然知道呂佈是攤扶不上墻的爛泥,不足以成大事,卻又看到他身上的閃光點,不忍離去。也如張良輔佐劉邦,劉邦本是沛縣的小混混,自然有一身的臭毛病,但是張良也沒有放棄劉邦,而一直忠心追隨,直至他建功立業。李儒,也不例外,他出於種種原因,還是一路跟隨董卓。
鴆殺少帝 助卓為虐
說李儒聰明,也不是空穴來風,首先是他對廢立漢帝的一段精彩評述,告訴董卓廢帝的“二利一害”,而後在許多重大的決策中董卓都是看李儒先生的意思,大傢從電視劇版的三國演義可以看出,董卓總是在決策前先看看李儒的眼色,而後李儒又提出退走長安避開諸侯的強勢,更用伏兵打敗瞭曹操,他是演義中第一個打敗老謀深算的曹操的人。在小說三國演義裡,李儒的形象要豐滿得多,《三國演義》第三回“議溫明董卓叱丁原,賄金珠李肅說呂佈”,這個回合,李儒進京勤王,並勸說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派遣李肅帶著金珠拉攏當時尚在丁原手下的呂佈,呂佈果然受到誘惑,第二天便提著丁原的人頭到瞭董卓帳裡,董卓收服瞭呂佈這個幹將,對虧瞭李儒的計策。本回合的第三次出場,董卓欲殺袁紹,李儒止之曰:“事未可定,不可妄殺。”李儒勸告董卓一定不能輕舉妄動,他的第四次出場,讓董卓擢用名流,因此趁機向董卓推薦瞭蔡邕。後來,又識破瞭曹操名義上獻刀,實則是為刺殺董卓的陰謀,於是李儒就對董卓說,曹操此次獻刀事有蹊蹺,告訴董卓應即刻召曹操來,如果他敢來便是獻刀,如果不來便是行刺,隨後驗證其言,又派兵去追曹操。
即使是到瞭最後,李儒先生也看破瞭王允的連環計,更擊中這個計策的要害,請董卓效仿楚莊王的絕纓會,把貂蟬許給呂佈,但最終因為董卓貪戀女色而沒有成功,可憐先生最後不得不自嘲似的感嘆:“我等皆要亡於婦人之手矣。”李儒早知道董卓下場,也就托病不出,後來被傢仆捆綁獻出,處斬於市曹之中。說呂佈、廢舊帝、遷長安、辨曹操、幾破連環計,當然,這是三國演義裡李儒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