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簡介 張仲景為何稱他為醫聖

2016-08-09 21:20:03

  醫生的職業就是“治病救人”,從古至今,多少醫者拯救瞭無數蒼生,他們是一群最普通的人,願意用自己的技術施以援手,在科技發達的今天行醫尚且不是一件易事,而到瞭東漢醫療條件並不好的年代,卻能產生像張仲景這樣的醫術人才,實屬不易,張仲景是一個傳奇人物。他憑一部《傷寒雜病論》頑強地穿透歷史的隧道,傳播、揚名、濟世、救人,而且是“道經千載更光輝”,終成一代醫聖。那麼,張仲景是何人?他到底有多牛呢?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人,中國東漢偉大的醫學傢、世界醫史偉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被後世尊為“醫聖”,甚至有廟供奉香火。

  東漢末年,時局動蕩,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災疫肆虐的年代。成千上萬的人被病魔吞噬,造成瞭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在《七哀詩》中描述瞭當時慘痛的一幕:“出門無所見,白骨蔽於野。路有饑女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曹植則在《說疫氣》中寫道:“傢傢有僵屍之痛,戶戶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當時社會,人心渙散,朝政不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兵禍綿延,到處都是戰亂,黎民百姓飽受戰亂之災,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於非命,真是“生靈塗炭,橫屍遍野”,慘不忍睹。這是當時的社會亂象,再來看看張仲景的出身。

  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僚傢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於傢庭的特殊條件,使他從小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也篤實好學,博覽群書,並且酷愛醫學。他從史書上看到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對扁鵲高超的醫術非常欽佩。“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從此他對醫學發生瞭濃厚的興趣,這也為他後來成為一代醫學大師奠定瞭基礎。從小對醫學的喜愛,堅定瞭張仲景從醫的決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且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憐憫百姓,萌發瞭學醫救民的願望,於是,張仲景憑借著一腔熱血,立志要在醫學上有所成就。他心地也十分善良,當時社會動蕩,白骨滿地,醫療條件不好的東漢,使得很多人死於瘟疫。主客觀的原因都使得張仲景自身肩負著一種職責,他想要救人,不想白白看著一個無辜的人死去,於是,漢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他10歲左右時,就拜同郡醫生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

  這就是南陽人張仲景生活的年代。他的傢族原有二百多人,但不到十年間竟有三分之二的人死於疫病,因此他立志學習醫術。他起初拜同族叔叔張伯祖為師,因他聰慧過人,又勤於鉆研,不多久就青出於藍;但他成名以後,依舊好學不倦,隻要得知某位醫師醫術高明,不惜長途跋涉,也要登門請教。

  同郡醫生張伯祖為張仲景老師,張伯祖當時是一位有名的醫傢,他性格沉穩,生活簡樸,對醫學刻苦鉆研。每次給病人看病、開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慮。經他治療過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他很受百姓尊重。張仲景跟他學醫非常用心,無論是外出診病、抄方抓藥,還是上山采藥、回傢炮制,從不怕苦不怕累。而師父也很喜歡這名徒弟,不惜將自己的東西都傳授給張仲景,從此他學習更加刻苦。他博覽醫書,廣泛吸收各醫傢的經驗用於臨床診斷,進步很大,很快便成瞭一個有名氣的醫生,以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超過瞭他的老師。當時的人稱贊他“其識用精微過其師”。張仲景提倡“勤求古訓”,認真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理論經驗。

  他曾仔細研讀過《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其中《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

  而張仲景著手編寫《傷寒雜病論》的直接原因,則應該是大量的傷寒病人出現在身邊並且因傷寒而致殘致死。親人和朋友大量突然的離世,迫使張仲景不得不對其深入思考,尋求解決的方法。 有關張仲景醫術卓絕的傳說甚多,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為王粲(仲宣)診病一事,“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信。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所言。”中醫知人生死,神乎其技。但“五石湯”既然如此之神,為何張仲景醫書中並無記述,不能不讓人生疑。不過,此事倒反映瞭張仲景“不治已病治未病”、重治不如重防的觀點。 這一軼事在《甲乙經序》、《太平禦覽》中有過不同版本的記載。張仲景在中國醫學史上享有殊榮,被世人尊為「醫聖」。著有《傷寒雜病論》,是中國最早一部結合瞭理論與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在這部著作中,張仲景創造瞭三個世界第一:首次記載瞭人工呼吸、藥物灌腸和膽道蛔蟲治療方法。《傷寒雜病論》是後世業醫者必修的經典著作,歷代醫傢對之推崇備至,贊譽有加,至今仍是我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仍是中醫學習的源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