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統一臺灣第一人:姚啟聖

2016-08-11 22:39:44

  說到祖國統一,臺灣一直都是中國的領土,而大清的時候臺灣就已經被中國統一瞭,當時收復臺灣的人就是姚啟聖。那麼下面中國小編將跟大傢講述姚啟聖的功勛卓著故事。  

  他叫姚啟聖,是政治傢,更是軍事傢。

  滿清入關以來,遭到瞭漢人的頑強抵抗。可是,籠絡瞭大批明朝降將的滿清政權,還是成為瞭中華大地的權利掌控者。為瞭能安定中原局勢,滿清政權不惜進行大規模屠殺。南明小朝廷一直延續到康熙年間,剩下的鄭成功退守臺灣。臺灣問題,讓康熙帝寢食難安。

  康熙十三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舉兵叛亂。康熙命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率兵討伐,姚啟聖與兒子姚儀招募數百兵丁赴康親王麾下效力。姚啟聖被委任為諸暨知縣,剿平紫山土寇。

  這次不是姚啟聖首次為官,順治初年,清軍占領江南。姚啟聖前往通州,本想著抗擊清兵,結果受到瞭當地土豪侮辱,於是轉而投靠清兵,被委任為通州知州。給滿人當官,日子想必不好過,這姚啟聖最終還是辭官瞭。之後,姚啟聖依附族人,列漢軍鑲紅旗。

  姚啟聖有才華,滿清政權已經無法被推翻瞭,為瞭能報效祖國,他隻好去科考。康熙二年,姚啟聖在八旗鄉試中考中第一名,被授香山知縣。當個知縣也不錯,以他的能力,在官場也吃不瞭虧。隻是這日子呢,過的有點憋屈。能人嘛,做個知縣,真是有些屈才。

  我們常說“時勢造英雄”,這姚啟聖也是如此。吳三桂反叛,康親王奉命前去討伐耿精忠。在討伐耿精忠時,姚啟聖有功。這下不得瞭,康親王看上瞭姚啟聖。於是,上書朝廷,給他請功。康熙十四年,康親王將姚啟聖的功績上奏康熙帝,姚啟聖被破格提拔為浙江溫處道僉事。此次破格提拔,是姚啟聖的人生轉折。當然,這次提拔,康親王是幫瞭忙的。康親王是誰?是禮親王代善的孫子,是承襲瞭禮親王爵位的滿清皇族。

  之後,姚啟聖父子繼續隨康親王軍征討耿精忠,軍隊攻入仙霞關,耿精忠投降,姚啟聖再被提拔為福建佈政使。

  姚啟聖不光打仗行,他那嘴上功夫也是瞭得。後來,姚啟聖又勸降吳三桂的大將韓大任,將其部卒3000多人編入親軍。

  康熙十六年,姚啟聖隨康親王攻克邵武和興化,收復漳、泉之地。總督郎廷佐上奏康熙稱姚啟聖與其子姚儀屢獲戰功,用自己的五萬兩銀子購置軍馬、備置甲胄等。康熙帝一聽這個,高興的不得瞭。這下,給瞭姚啟聖更大的官職。康熙帝下詔嘉獎姚啟聖,並將他晉升為福建總督。  

  姚啟聖,從知縣到總督,用瞭3年時間,這樣的晉升速度,在大清漢人官員中,是極其少見的。從這一點,我們也能看出姚啟聖的治世之能。

  解決瞭吳三桂、耿精忠等人的叛亂,康熙帝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臺灣。作為福建總督的姚啟聖,再次扮演瞭關鍵角色。

  康熙十七年,姚啟聖同海澄公黃芳度,收復平和、漳平二縣。在蜈蚣嶺,姚啟聖與賚塔、沃申等夾擊劉國軒部,破鄭錦營寨,斬殺敵將十餘人。劉國軒兵敗逃回瞭海澄,姚啟聖乘勝攻克收復長泰縣。

  此次,姚啟聖再立大功,康熙帝進封他為正一品。同年十月,姚啟聖與副都統吉勒塔佈等進攻海澄,在江東橋、潮溝擊敗劉國軒。

  康熙十八年,姚啟聖大敗鄭錦,招降官吏400餘名、士兵14000多人。康熙十九年,姚啟聖與賚塔、趙得壽等分兵七路,破敵19寨。另派軍隊渡海,攻下金門、廈門,招降朱天貴、楊彪等。此次,康熙帝進封他為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康熙二十一年,姚啟聖因攻克海澄、金門、廈門,被授予世襲騎都尉,加一雲騎尉。鄭經死後,鄭克塽襲位,且願意對清稱臣進貢。姚啟聖上奏,康熙不許,命水師提督施瑯攻取臺灣。康熙二十二年,施瑯攻克臺灣。同年,姚啟聖背部舊疾復發,病故,終年六十。

  看過《康熙王朝》的朋友,對姚啟聖應該很熟悉。史上真正的姚啟聖,與《康熙王朝》裡的還是有些區別,但收復臺灣一事,他是首功。當然瞭,施瑯的功勞也不能埋沒。

  姚啟聖參與平叛耿精忠,是他走向權利巔峰的平臺。收復臺灣,是姚啟聖人生巔峰。為瞭能收復臺灣,姚啟聖還為大清培養瞭一支強大的水師,且與李光地一起向朝廷保舉瞭施瑯。一支強大的水師,加一位擅長水戰的水師提督,外加“遷界禁海”,有瞭這些,姚啟聖收復臺灣就容易的多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