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50:44
宋仁宗趙禎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初名受益,立為皇太子時,賜名趙禎。13歲時即皇帝位,1063年駕崩於汴梁,享年54歲。史傢稱其在位時期為“仁宗盛治”。
仁政”一直是中國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沒有哪位帝王能以“仁”為謚號。趙禎究竟何德何能,開創瞭帝王以“仁”謚號的先例呢?
周所周知的“包青天”包拯即出自仁宗朝。對於包拯來說,犯顏直諫是傢常便飯,仁宗每次被噴得滿臉飛沫,可是他不僅不發作,還時常接受包拯的諫言。
張堯佐是仁宗愛妃的伯父,有一次包拯要裁撤張堯佐的職務,認為其能力不夠。仁宗兩面為難,提出讓張堯佐擔任節度使,沒想到包拯毫不退讓,率領7名言官與仁宗理論,眾人以“節度使,太祖太宗皆曾為之,恐非粗官”為由反駁仁宗,於是張堯佐連節度使都沒有做成。
還有一次,諫官建議減少宮女和侍從,梳頭太監自恃為仁宗親信,便詢問仁宗的想法,仁宗答:“諫官的建議,朕當然要采納。”太監賭氣之下說道:“如果陛下采納,請以奴才為首。”仁宗聽罷,竟真的將梳頭太監連同29名宮人一起削減出宮。後來皇後問及此事,仁宗說:“雖然是親信,但他勸我拒絕諫官的忠言,我又怎能留他在身邊呢?”
竊以為,勇於納諫是仁君的體現之一,對於忠言的采納,從小處來說,成全瞭臣子們的拳拳忠心;往大瞭講,社稷百姓都能從中受益。即使在納諫的過程中傷害瞭少部分人的情感和利益,但對全局來說利遠大於弊。
宋仁宗的仁不單單體現在政治上的舉措,更融入瞭他的私人生活。
有一回,仁宗在宮廷散步,時不時回頭張望,隨從們都感到茫然不知所以。待回到宮中,仁宗急匆匆地對嬪妃說:“快倒杯水來,朕渴壞瞭。”妃子覺得奇怪,問:“陛下為何不讓隨從及時伺候飲水,反而要忍到我這才喝水呢?”仁宗答:“朕每次回頭,都沒有看到他們準備水壺,我若以實相問,必定有人要被處罰,不如忍忍,回來再喝也不遲。”
還有一回,仁宗用餐時吃到一粒沙子,牙齒劇痛,吐出來後,他不忘對陪侍的宮女說:“千萬不要聲張我吃到沙子的事,否則你就是死罪啊!”
不止是下人,仁宗的仁甚至施及動物。一天深夜,仁宗處理政務後饑疲交迫,他本想吃碗羊肉湯。但卻忍住沒有說。事後皇後知道瞭,說道:“陛下日理萬機,龍體貴重,要吃羊肉湯吩咐一聲就好,怎能使陛下忍饑挨餓呢?”仁宗說:“宮中一時索取,外邊看瞭就成為慣例。我昨夜若是吃瞭羊肉湯,禦廚們以後必然夜夜宰殺,形成定例,一年到頭要殺幾百隻,積年之後不計其數。為我一碗羊肉湯,開此惡例,又傷生害物,於心不忍,所以我情願忍一時之饑。”
如果說勇於納諫是為瞭政治需要,那在這些生活小事上的表現,又作何解釋呢?從史料可以看出,對待下人們的過失,仁宗首先考慮的並不是自己的主觀感受,而是下人們因此可能遭受的罪責,可見他的確很仁慈。
也正因為趙禎的仁,使得他的去世成為瞭中國歷代皇帝的傳奇之一。仁宗駕崩後,死訊傳到洛陽的時候,平民們自發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圍繞洛陽城,致使“天日無光”。甚至連偏遠山區的婦女們,都頭戴孝帽表達哀思。《宋史》載: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小兒,皆焚紙錢大哭於大內之前。仁宗的訃告送至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主耶律洪基大吃一驚,緊緊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塚,寄托哀思。”此後,遼國歷代皇帝“奉其禦容如祖宗”。
仁宗之仁,惠及宋、遼兩國,成就瞭包拯等諫官的千古美名,甚至我們熟知的蘇轍、柳永,都是趙禎仁政的受益者。孔子曰:“克己復禮以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趙禎“仁宗”的謚號,正是他克己復禮的明證,為君至此,此生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