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死亡真相:是因花蕊夫人而引起的謀殺?

2016-08-13 13:51:14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朔風凜冽,大雪飛揚。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晉王趙光義入宮。趙光義趕到後,宋太祖屏退瞭左右侍從,獨自與趙光義酌酒對飲。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宮女遠遠看見殿內燭火搖晃不定,趙光義的人影突然離席起身,擺手後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麼。不久,便聽見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同時大聲喊道:“好為之,好為之。”兄弟二人飲酒至深夜。趙光義告辭兄長出去後,宋太祖才解衣就寢。

  然而到瞭次日凌晨,宋朝的開創者太祖忽然離奇駕崩,年僅五十歲。這是歷史上稱為“斧聲燭影”的一種說法,這種說法出自宋代文瑩的山林老僧名為《湘山野錄》的書裡。

  事實上,在官修的宋史上,關於趙匡胤之死,都是語焉不詳的。《宋史.太祖本紀》中隻有兩句簡單的記載。一句是“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另一句是“受命於杜太後,傳位於太宗”。

  官修宋史語焉不詳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與自宋太宗趙光義以後的北宋皇帝都是由太宗一支人繼承有關。這些人既不願說清事實,又不好胡編歷史,最妙的辦法就是繞過去。那麼,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究竟發生瞭什麼?趙匡胤真正的死因是什麼?

  首先,我們看《湘山野錄》裡的第一句:“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晉王趙光義入宮。”這顯然就出現瞭一個疑問,為什麼宋太祖突然召趙光義入宮?而且時間是深夜。有什麼重要的秘事非要這時候談?再看後一句:“趙光義趕到後,宋太祖屏退瞭左右侍從,獨自與趙光義酌酒對飲。”這裡也有兩個疑問,一是二人深夜見面,難道就僅僅是為瞭喝酒?二是,即便隻是為瞭飲酒,為什麼要屏退左右侍從?隻有一個答案,就是有重要秘事要談,到底是什麼事呢?

  接著看“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什麼是“柱斧”?並不是用來砍人的斧頭,而是一種可以把玩於手中的文具類用品,形狀似一支輕巧的如意,由玉或水晶制成。君主一般用這東西在圖紙上勾畫,拿在手中正合適。

  宋太祖不是長臂猿,他要拿“柱斧”這玩意兒戳地,就得蹲下身來。這就更奇異瞭!兩個人喝著酒,怎麼就忽然拿“柱斧”戳地呢,還發出清晰的“嚓嚓”聲?一邊戳還一邊喊“好為之,好為之”。關於這句話,有的解釋是“好做”,有的解釋是“好好幹”。

  做什麼?幹什麼呢?

  由於這些諸多疑點,便有瞭趙光義毒死兄長一說。尤其是“趙光義的人影突然離席起身,擺手後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麼”。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這樣一幕——趙光義在酒裡下瞭毒,趙匡胤喝下,毒性發作,他順手抓起“柱斧”戳向趙光義,但已經沒有足夠的力氣,於是身子一軟蹲下,也可能是倒下或趴下,手裡還拿著“柱斧”在地上痛苦地戳著,口中喊道:“好為之,好為之。”而趙光義驚慌離席起身,本能地躲避。

  如果是這樣一種情形,趙匡胤在說“好為之”這句話的前面,篤定有一段趙氏兄弟間的談話。談話內容會是什麼呢?應當是趙光義請求趙匡胤死後將皇位傳給自己,當然,這請求中帶著威逼。趙匡胤猶豫憤怒間,毒性發作,這一刻他感覺生命走到瞭盡頭,萬般悲憫無奈地說:你繼位吧,你好好做,好好幹。

  我要說的是,這一幕並非是空穴來風的主觀臆想。從“斧聲燭影”事件前後,就可以得到一些依據。

  首先說說趙光義,他在開封府擔任府尹,長達16年。在這期間,他培養瞭自己的大批黨羽。在他的旗下,有精通吏術的宋琪、有能言善辯的程羽、有文武雙全的賈琰,可以說是人才濟濟。而且趙光義本人禮賢下士,善於交友,情商和智商都很高。所以他的勢力不僅大,而且在朝中根深蒂固。

  到瞭開寶九年(公元976年)三月的時候,朝中的群臣爆發瞭“遷都之爭”。趙匡胤認為以開封作為國都,地理位置雖然不錯,然而地勢不險,不易防守,容易四面受敵。於是有意遷都洛陽。雖然兩地各有利弊,但在趙匡胤看來,遷都洛陽是利大於弊。

  大臣們對此提出瞭不同的意見,譬如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就認為:開封得運河漕運之利,有通往江南之便,每年從江淮運來百萬斛米供給京師數十萬軍隊。而且東京根基已固,不能動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