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51:14
趙匡胤卻不聽從,他認為開封城中所需物資全仗水路由外地運送,萬一開封被圍,後果難以想象。
看起來,趙匡胤已經下瞭決心遷都。而這時候,也反對遷都的趙光義說瞭一句微言大義的話:“在德不在險。”
叫人意想不到的是,趙匡胤聽瞭這句以後,默然無語。等到趙光義出殿後,他居然對左右大臣說:“晉王的話不錯,然而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必盡敝。”於是,遷都計劃沒有施行。趙光義一句話就能說動趙匡胤,是他在趙匡胤心目中的地位極重極高,還是這句話本身就含義深刻,合情合理呢?兩方面原因都有。
我們來看看“在德不在險”這句話的出處——此語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為戰國時著名軍事傢吳起的重要觀點。
據《史記》載:有一次,魏武侯攜吳起乘船渡河。行至中流,魏武侯一邊欣賞著兩岸險峻山峰一邊說:“多麼堅固美好的山河呀!這不正是魏國得以鞏固的根本嗎!”
吳起立即回答說:“國傢政權鞏固與否,其根本原因在於施德政而不在於天險屏障。古代的三苗王國左洞庭(即洞庭湖)右彭蠡(即鄱陽湖),但因為他不修德義,而被夏禹所滅;夏桀的都城左河濟(河指黃河,濟指濟水),右泰華,伊闕(春秋時周的關塞,地勢險要,在今河南洛陽南)在其南,羊腸(即羊腸坂,在山西境內)在其北,可謂固若金湯,但由於他實行暴政,被商湯所取代;殷紂王所居的國都左孟門(即孟門山,在太行山東),右太行(即太行山),常山(即恒山,在山東境內)在其北,大河(即黃河)經其南,但因為他為政殘暴,而被周武王所殺。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如果您不施德政,船上的人們都會成為您的敵人。”魏武侯聽瞭吳起的一番話,十分感嘆。
由此可見,趙光義的“在德不在險”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他說出這樣一句話,倒不是為趙匡胤著想,而是出於自己的憂慮。因為一旦遷都,他的勢力肯定就會被削弱。不管趙匡胤遷都是否有這個目的和深意,他都會對此憂慮。他要保持住自己的勢力,這說明他有繼位當皇帝的野心。這一點毋庸置疑,因為事實上,在“遷都之爭”6個月後,這位趙光義就由晉王變成瞭皇帝。這就要說到“斧聲燭影”事件之後發生的事情——
據《續資治通鑒.卷八》記載: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趙光義告辭兄長回去後,到瞭凌晨,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宋皇後立即命宦官王繼恩去召皇子趙德芳入宮,而王繼恩卻去瞭開封府請趙光義。到瞭地方,看見程德玄站在府門外。這又是一個疑點。註意時間,此時是凌晨,程德玄怎會站在開封府門外?他顯然是在等什麼人的到來。有一點必須說明,程德玄是趙光義的心腹,他精通醫術。
王繼恩看到程德玄後,露出瞭驚訝的表情,接著二人對話——
王繼恩問:“你怎會在這裡?”
程德玄答:“前夜二鼓時分,有人在我傢大門口喚我出去,說是晉王召見,但我出門一看,沒人。反復三次,確實沒人。我擔心晉王生病,就來開封府探視,剛到門口,就瞅見您瞭。”
請特別註意這兩句對話,程德玄說:“前夜二鼓時分,有人在我傢大門口喚我出去。”然而,接著又說,沒看到呼喚的人。那麼,這個“人”是否存在,隻有程德玄自己最清楚。二人這番對白,想表明的是,雙方隻是偶遇,而非事先約定。欲蓋彌彰。這裡有一種很大的可能性,就是趙光義早就收買瞭王繼恩。雖然宋朝沒有宦官幹政的現象,但這並不能低估宦官的身份。趙光義素來與內侍大臣關系密切,而王繼恩是個審時度勢的人,在儲君的候選人中,他知道趙光義的實力是超強的。如果他幫助趙光義,便有機會獲得擁立之功。所以,他違背宋皇後的懿旨,直奔開封府。
王繼恩和程德玄念完臺詞後,一同進入開封府,去見趙光義。此時又出現一個極大的疑點——凌晨時分,趙光義居然還未就寢。這無疑說明他在等待大事的來臨。他聽說兄長趙匡胤暴亡,立刻作驚異狀,猶豫著不肯前往皇宮,提出要和傢人商議。如此緊要的大事,又是危急關頭,和傢人商量什麼呢?傢人又不能參與朝政。很明顯,趙光義在作秀,他邊說邊走進內室。
這時候王繼恩著急瞭,他說瞭一句話:“時間久瞭,恐怕被別人搶瞭。”這句話完全暴露瞭實情。“時間久瞭”是指什麼?宋皇後派他出宮,久不見他回,必定派其他人去召皇子趙德芳。其次,“恐怕被別人搶瞭”,這個“別人”是誰,“搶”什麼?這個關頭,王繼恩口中的“別人”除瞭趙德芳還會有誰呢?除瞭“皇位”還有什麼可以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