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4:24:08
他就這樣過瞭個把月的黨外人士生活,直到中央正確的決議送到,這才卸下軍職,重新出任前委書記。但毛澤東畢竟從沒犯過反黨這樣的大錯誤。而張國燾公然另立中央,分裂中央的罪名無論如何是跑不掉的瞭。對張國燾的批判雖然上綱上線得利害,處罰決定卻很輕描談寫,張國燾還保留政治局委員的身份。他沒被開除出政治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共產國際來電表示反對。
共產國際鑒於張國燾為中共知名領袖(張國燾和毛澤東、周恩來、王明四人在共產國際七大上當選為主席團成員),且紅四方面軍在紅軍的軍事力量中有仍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不贊成對他作出嚴厲的組織處理決定。幾年前,博古等人打算將當時挨批的毛澤東送到蘇聯“養病”,共產國際也曾以類似的理由加以反對。
對比一下張國燾和毛澤東,是很有意思的。他們都是中共的創始人和早期重要 領導人之一。在中共成立初期,張的聲望顯然高毛一頭。他在北大就學時就已 是知名的“五四運動”學生領袖,建黨初期在黨內的地位也高於毛。張國燾是 中共一大的大會主席,而毛澤東隻是會議記錄員。張國燾評論當時的毛澤東“ 還不脫湖南的土氣,並不懂得多少馬克思主義”。
張國燾在一大被選為三個中央局委員之一,負責組織工作,在中共二、四、五、六屆代表大會上他都當選中央局委員或政治局委員(五大前中央局委員等於政治局委員)。因為反對中共黨員集體加入國民黨的決定,張國燾在中共三大上第一次失去中央局委員的位置,那時接替他的組織委員職務的,正是毛澤東。
張國燾和毛澤東作為黨內的老幹部,都曾不被共產國際信任,被目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而受到排斥、批判。他們在某些問題上也確有共同的見解。比如在中共三大上,兩人都反對中共黨員全體加入國民黨的決定,當時另一個持反對意見的重要黨員是毛澤東的老友、楊門三傑之一的蔡和森。
由於共產國際代表的 堅持,決定最後以一票險勝獲得通過。按黨內慣例,持反對意見的人需向大會表明最終態度。張國燾在回憶錄中描述道:“毛澤東以輕松的語調表示接受大會多數的決定。斷之而起的蔡和森則僅沉重的說瞭一句:‘服從多數的決定”。我則向大會發表一個聲明,表示服從多數的決定,但保留我的原有意見。
由於 反對者所表示的態度程度不同,以及我強調保留原有意見,使一切攻擊都集中於我的一身。”張國燾最後在這次代表大會上落選中央委員會,而毛澤東第一次被選為中央委員,恰好頂替瞭張國燾的組織部長的職務。同為持反對意見者,因為堅持意見的態度不同,就受到這樣不同的對待,不知道張國燾當時心裡是什麼滋味,對毛澤東又會有什麼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雖然兩人是一大以來的老熟人,在國共合作期間在廣州、武漢等地也經常接觸,但兩人之間似乎並沒有建立起真誠的友誼。
這或許和兩人的性格氣質也有關系。張國燾當時不脫學生味,還很有北大氣,對自已不認同的問題不肯茍且。毛澤東比他大瞭幾歲,老練一些,更識進退。毛澤東在以後的政治鬥爭生涯中還多次表現過類以的轉彎技巧。張國燾後來始終對加入國民黨的工作不積極,雖然為瞭表示黨內一致,勉強出席瞭國民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但態度很消極,沒等大會閉幕就離去瞭。而毛澤東在此次大會中卻有突出的表現,張國燾是如此描述的:“在這次的大會中,兩個剛加入國民黨的青年共產黨黨員毛澤東和李立三發言最多。我坐在那裡,一言不發。據我的觀察,許多老國民黨員大都以驚奇的眼光註射著他們,似乎有‘那裡來的這兩個年輕陌生人?意見如此之多?’的疑問。”張對此的譏諷一目瞭然。
毛澤東原來國民黨圈內並不知名,經過此次大會,他開始引起 孫中山的註意。他和張國燾在這一次大會上都被選為國民黨的候補中央委員。毛澤東幹國民黨的工作幹得很起勁,一度被某些中共黨內同志譏為“汪精衛的秘書”。有一段時間他當國民黨的官比當共產黨的官還大,曾代理過汪精衛的國民黨宣傳部長之職。對於毛張兩人之間的關系,張國燾回憶錄中還記載瞭一些有趣的事情。西安事變後,毛澤東有一次和張國燾聊天,大發綱紀對任何政府和黨派都是重要的的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