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4:26:03
說起三國裡的諸葛亮,很多人都會想到他手執羽毛扇、神機妙算的樣子,諸葛亮自三國之後便成為瞭國民智慧者,受到瞭很多人的推崇和尊敬。但是,事實往往不是我們所看到和料想的那樣,諸葛亮其實也愛紙上談兵,他所提出來的“隆中對”也沒有那麼牛。那麼,為什麼說諸葛亮愛紙上談兵?“隆中對”真的沒有那麼牛嗎?我們先來看看隆中對的策略吧。
“隆中對”的戰略內容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以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並認為"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便有望興復漢室。從這些計劃中可看出,諸葛亮是想以荊州、益州為根據地,聯吳抗魏。等到蜀國羽翼豐滿時機成熟後,再兩路同時發兵,統一天下。
“隆中對”提出的形勢背景
可以說“隆中對”是諸葛亮旁觀三國混戰十年來取得的成果,諸葛亮雖然遠離戰場,但對於戰場上的拉鋸征戰還是非常關心的,於是琢磨瞭十年才寫出這短短的數言。雖然諸葛亮心裡打著小算盤,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天下的形勢在這十年裡已經產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
此時,劉表占據荊州、劉璋占據益州,在中原混戰中,幾乎是按兵不動,並未參與爭奪天下;張魯占據漢中,不思進取;公孫度占據遼東、馬騰占據涼州,遠離中原。公孫瓚占據幽州;袁紹占據冀州、青州、並州;曹操占據兗州,袁術占據揚州,張繡占據南陽,呂佈占據徐州,孫策占據江東。
中原混戰之後,北方漸漸形成瞭袁紹和曹操兩大勢力。官渡之戰後,曹操統一瞭北方,孫權也穩定瞭江東。劉備要想爭奪天下,必須要有自己的地盤。荊州和益州雖逢戰亂但仍保持相對的穩定,經濟比較發達,而荊州則是軍事要地,並且這兩個地方都沒有被曹操和孫權占領。最主要的是,守著荊州和益州的劉表和劉璋都是酒囊飯袋,劉備容易幹得過他們。
“隆中對”的實施
諸葛亮給劉備畫瞭這個大餅後,劉備就歡天喜地的去實施瞭。可是想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此時劉備的局面極其惡劣。一方面,曹操積極備戰,準備南下。另一方面,劉表及其手下大將都不信任劉備,要怎麼去拿荊州和益州是一個很讓人頭疼的事情。但諸葛亮總歸還是有一點辦法的,他先是讓劉備把劉琦拉攏過來,狐假虎威,一方面可以吸收劉琦的兵力,包括訓練精良的水軍,壯大自己。另一方面,可以以劉琦為旗幟,平定荊州的領土。曹軍壓境的時候,諸葛亮就跑到吳營去唆使孫權聯合劉備抗擊曹操。通過瞭赤壁之戰,劉備從無錢財、無軍隊、無土地的“三無”人士變成瞭富甲一方的“土豪”。赤壁之戰後,劉備迅速占領瞭武陵,零陵,長沙和桂陽四郡,算計孫權,獲得瞭荊州的大部分地區。不久後更是分兵入蜀,到奪取益州、漢中,建立自己強大的政權,其實力增長之快,令人瞠目結舌。
“隆中對“戰略的失敗
雖然,劉備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真的擺脫瞭貧窮並發傢致富瞭,但”隆中對”並沒有實施成功。其實,當時的荊州已經被瓜分瞭。當時的曹操占據樊城,使得中原腹地有瞭屏障,而孫權又得到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勢力深入荊州。
"隆中對"戰略是以荊州為根據地,聯吳抗魏,希望的是奪取荊州,向北威脅、牽制曹操,向東制約、壓服孫權。荊州已為魏、蜀、吳共有。結果北方受到曹操的威脅,荊州又多瞭孫權這樣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在這樣的情況下,要維護自身在荊州的利益,又要和孫權真誠合作的抗擊曹操,這種尷尬是"隆中對"戰略所沒有預料到的。也就是說,"隆中對"戰略的全取荊州計劃,已經失敗瞭。
但此時的劉備和諸葛亮並沒有意識到這些,也沒有修改自己的戰略。然而戰略本身的矛盾造成瞭蜀漢領導人的無所適從,也造成瞭最後的失敗。
直到劉備死後,諸葛亮才修改這個戰略,一方面放棄瞭對荊州的爭奪,修復與孫權的同盟,另一方面,全力經營益州,鞏固南方,並且將隴西作為北伐的突破口。但這些仍然補救不瞭“隆中對”的失敗。現在你知道“隆中對“其實沒有這麼牛瞭吧?智慧之神諸葛亮也是愛紙上談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