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這樣解決黨產問題的 英明!

2016-08-13 14:36:26

  今天,一則《國民黨黨產大公開:從大陸帶來227萬兩黃金》的新聞刷爆各種媒體客戶端和微信朋友圈。

  尤其是從大陸帶走227萬兩黃金和10億美元外匯的爆料,更是用最真實的歷史數據,生動詮釋瞭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一窮二白的深刻原因。那可是1949年的227萬兩黃金和10億美元啊。

  其實黨產問題,不止國民黨有,革命戰爭年代的中國共產黨也有。幸虧在1949年,毛主席做出瞭一個無比偉大英明的正確決策,極其富有遠見的解決瞭黨產問題,使中國共產黨避免瞭國民黨時下在黨產問題上的尷尬與被動。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傢、政治傢、軍事傢,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國傢和人民軍隊的卓越領導人楊尚昆同志,在其個人回憶錄中,曾披露瞭中國共產黨黨產問題的由來和處理(《楊尚昆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

  楊尚昆同志認為,黨產問題,是一個特殊歷史條件下所留下的問題,它是在革命困難時期為維持生存而形成的,在黨全面執政的前夕自動宣告停止。

  中國共產黨的黨產最早建立於1940年左右。當時由於國民黨停發八路軍、新四軍的經費,克扣外來援助;對邊區實行“經濟作戰”,不讓糧食、棉佈進入邊區;邊區需要財政供養的脫產幹部、戰士過多;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狀況發生瞭嚴重的困難。毛主席曾經說:“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冬天沒有被窩。”這是“最大的一次困難”。

  為解決面臨的經濟困難,朱德同志首先提出:建立自己的“傢務”,每一個單位都要有一點傢務。那時說的“傢務”就是種菜種糧食,做生意的單位很少。

  任弼時同志作瞭一番調查,向政治局提出一個方案:一是軍隊實行屯田制,生產自給;二是開荒;三是把三邊地區的鹽運出去向邊區外銷售,盤活經濟。

  朱德同志又親自踏勘南泥灣,金盆灣,王震同志率領三五九旅屯墾南泥灣,王維舟同志率領三五八旅去隴東開荒種水稻。鹽的產運銷由留守兵團主任蕭勁光同志負責,邊區政府出資,“官督民運”。延安所有機關、學校,人人動手,開荒種糧種菜紡線,連毛主席也有生產任務。

  3年後,邊區糧食自給有餘,棉花能自給一半。三五九旅能生產自給。邊區財政開支的百分之六十四依靠自給。毛主席稱贊:“這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未有的奇跡。這是我們不可征服的物質基礎。”黨的“傢務”就這樣建立起來瞭。

  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還抽出一部分資金和人力從事生產經營,到國民黨統治區甚至香港去做生意,開商店辦企業,把邊區的土特產外銷,換取法幣和美元,采辦根據地不能生產的電訊器材、醫藥用品等。這件事,當時主要由任弼時同志、朱德同志和李富春同志主管。

  中央派到香港去做生意的是盧緒章同志,搞瞭個華潤公司。

  華東區也派曾山同志搞瞭個五豐商行。北平這攤由賴祖烈同志經營。

  後來邯鄲解放,楊立三同志被派去搞貿易公司,沒有搞成。這件事還鬧出個笑話:有一次,華東來的人經過邯鄲,看到楊立三同志穿著長袍馬褂,戴著禮帽,大吃一驚,回來報告說,楊立三叛變瞭!

  黨產中還有一個來源是抗戰爆發後在大後方成立的國民參政會中,有6名代表中共的參政員,每個月可領取600元法幣,這在當時是個不小的數目,他們把這些錢繳黨費,也歸入黨產。

  這批黨產,在關鍵時刻起瞭很大的作用。

  1946年夏,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也要遷往南京,還要在上海設立辦事處,在平、津、滬創辦報紙,都需要籌款支持。

  1948年,為瞭籌備新政協,接運在香港的民主人士進人解放區,需要租賃外國的輪船。如果沒有黨產,這些開支簡直難於應付。

  經營黨產,那時還有一個更長遠的考慮,就是全國勝利後,共產黨就不領國傢的錢,自己吃自己的。進北平前,要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瞭,任弼時同志和朱德同志提出一個問題:你共產黨不用國傢的錢,其他那麼多民主黨派有什麼辦法?這個問題受到大傢的重視。

  1949年1月初的政治局會議上,大傢分析利弊,毛主席在會議結論中明確作瞭結論:對待民主人士是個重要問題,我們應該公開地坦誠地和他們合作,統統吃國傢的。黨產的問題,以不搞為好,有飯大傢吃,向他們說明就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