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歸趙的故事 為什麼說藺相如是趙國罪人

2016-08-13 14:37:38

  相信很多人對完璧歸趙的故事都略有耳聞。趙國的使臣藺相如送和氏璧入秦宮後,為瞭不負趙王所托,以計策將和氏璧完好送回趙國,並成就瞭一段經典佳話——完璧歸趙,藺相如也成為人們眼中有勇有謀的一代賢臣。然而,結合當時的政治背景,藺相如此舉其實隻是成就瞭他個人的賢臣之名,卻沒有幫到趙國,甚至還害瞭趙國。那麼,完璧歸趙的故事是什麼呢?為什麼說藺相如是趙國罪人呢?請聽小編來一一解析吧。

  人物簡介

  藺相如,生於公元前283年出生,卒於公元前239年,戰國時期人,籍貫不詳。藺相如出生貧微,原是趙國令繆賢的舍人。後來被令繆賢舉薦給趙王,護送和氏璧入秦後完璧歸趙有功,又歷經澠池之會,官至趙國上卿,與廉頗趙奢等人並列,後病逝。

  和氏璧的由來

  和氏璧是春秋之時,一位楚國的琢玉能人卞和在荊山上得瞭一塊璞玉。遂攜玉拜見周厲王,說這是一塊精美的璞玉,楚厲王讓玉工查看,玉工卻把它說成是一塊石頭,於是楚厲王以卞和欺君之名砍下其左腳,卞和含冤而歸。楚武王即位後,卞和不死心,再次攜玉面見武王,但玉工仍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被砍去瞭右腳。楚文王繼位後,卞和無望,抱著璞玉在山腳下哭瞭三天三夜,流幹眼淚後,卻流出血來。文王得知後覺得奇怪,便派人前去詢問。得知詳情時,楚文王動瞭惻隱之心,遂讓玉工打開這塊璞玉,隻見這塊璞玉內竟有絕美寶玉,嘆為稀世珍寶,遂以卞和之名命名為和氏璧,為楚國國寶。後來,和氏璧被賜予楚國令尹昭陽,不久被盜,流落趙國為趙國國君所有。秦始皇統一六國之時,將此玉做成玉璽,因朝代更迭,唐朝之後便不知所蹤。

  完璧歸趙的故事

  戰國時期,楚國國寶和氏璧因被盜而流失,後為趙惠文王所有。秦昭襄王得知後,便派人前往趙國說願意以秦國的十五城來換取和氏璧。秦強趙弱,趙王驚恐不已,遂召集群臣商議。眾臣皆說秦國素來不講信用,此舉不過 是為瞭強占寶玉而已,必不會按約向趙國交付十五座城池,但若不送和氏璧入秦,又怕秦國以此借口揮軍入趙。正在左右為難之時,令繆賢向趙王舉薦瞭他的舍人藺相如送和氏璧入秦。藺相如捧和氏璧入秦宮面見秦王,秦王見和氏璧大為歡喜,召集眾臣觀賞和氏璧,後又將和氏璧交與後宮輪流觀賞,絲毫沒有提及十五座城池 的事情。藺相如見此情景,便以向秦王指出和氏璧的瑕疵為由,取回寶玉,靠柱而立,說秦強趙弱,趙國國君和大臣皆怕秦王不講信用,取和氏璧卻不給十五城,送和氏璧入秦宮後,秦王領其重臣和後妃觀賞卻從未提及十五座城池之事,可見秦王並無以十五城換和氏璧之心。若秦王強搶,便將玉撞碎。秦王怕玉被摔碎,便極力安撫藺相如,將十五城指與藺相如看。藺相如知道秦王並無誠意,遂要求秦王齋戒五日,沐浴更衣後迎和氏璧入宮。藺相如回到驛站後便讓隨從喬扮成農夫將和氏璧送回趙國。五日後,藺相如入宮見秦王,告知和氏璧已送回趙國,秦王心想,殺瞭藺相如也無法得到和氏璧,遂放藺相如回趙國。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藺相如為何成為趙國罪人

  完璧歸趙的故事發生後,藺相如得到瞭趙王的青睞,眾人也將藺相如將和氏璧送回趙國之事視為壯舉。孰不知,完璧歸趙的背後深藏著隱患,其實真正的贏傢並不是趙國,而是秦國。秦昭襄王一生都在忙於統一六國之事,以十五城來換和氏璧是不可能之事,再者,據歷史記載,秦昭襄王對玉器並沒有任何的興趣愛好。秦昭襄王以十五城相換和氏璧的最終目的並不僅僅是為瞭得到和氏璧,而是為瞭試探趙國的國力和對秦國的態度。趙王若執意不送和氏璧入秦,可見趙國的實力不可小覷,秦國對其需慎重小心。但若送和氏璧入秦,則表明趙國國力較弱,秦國大可找個理由征伐統並它。所以當藺相如入秦後,對秦王的態度,及在其對秦王的斥責言語中皆向秦王透露瞭趙國的實力和趙王對秦王的態度。可以說,藺相如是秦王的意外收獲,他在情急之下向秦王泄露瞭很多重要的信息。秦王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真有種買櫝送珠的感受。在摸清瞭趙國的底細之後,沒過幾年,秦國便出兵攻打趙國。藺相如,這個被人稱為有勇有謀的賢臣,竟在不經意間,把趙國給出賣瞭,成瞭趙國的罪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