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4:44:44
鄧小平為裁軍制造輿論。那段日子裡,鄧小平逢會就講“為什麼要消腫”,見到軍隊領導就談消腫的意義。他說:“軍隊要提高戰鬥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消腫’不行。”“我們國傢現在支付的軍費相當大,這不利於國傢建設;軍隊人員過多,也妨礙軍隊裝備的現代化。”他憂心忡忡地說:“我們在戰火中生活幾十年,打仗靠指揮靈便,現在有什麼靈便啊?”這麼臃腫的機構如果不“消腫”,“真正打起仗來,不要說指揮作戰,就是疏散也不容易。 ”他堅定地說:“就是戰爭比較早地到來,也得消腫。不消腫就不能應付戰爭。”
在以上認識的基礎上,鄧小平充滿信心地指出:“再減100萬,一是必要,二是沒有風險。好處多得很!”
然而,軍隊的編制和員額幾經縮減,“消腫”始終不能盡如人意?老鄧仔細分析瞭其中原因,發現其中最大的障礙在於長期形成的“戰爭不可避免”的陳舊觀念。
於是,作為中國軍隊的最高統帥,鄧小平縱觀全局、審時度勢,對國際形勢作出瞭科學分析,修正瞭戰爭迫在眉睫的判斷,果敢地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世界大戰是可以避免或延緩的。他說:“過去我們的觀點一直是戰爭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
我們好多的決策,包括一、二、三線的建設佈局,‘山、散、洞’的方針在內,都是從這個觀點出發的。這幾年我們仔細地觀察瞭形勢,認為就打世界大戰來說,隻有兩個超級大國有資格,一個蘇聯,一個美國,而這兩傢都還不敢打。
首先,蘇美兩傢原子彈多,常規武器也多,都有毀滅對手的力量,毀滅人類恐怕還辦不到,但有本事把世界打得亂七八糟就是瞭,因此誰也不敢先動手。
其次,蘇美兩傢都在努力進行全球戰略部署,但都受到瞭挫折,都沒有完成,因此都不敢動。
同時,蘇美兩傢還在進行軍備競賽,世界戰爭的危險還是存在的,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戰爭力量的增長。這個和平力量,首先是第三世界,我們中國也屬於第三世界。第三世界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是不希望戰爭的。這個和平力量還應該包括美蘇以外的發達國傢,真要打仗,他們是不幹的呀!美國人民、蘇聯人民也是不支持戰爭的。
鄧小平裁軍的真正原因
世界很大,復雜得很,但一分析,真正支持戰爭的沒有多少,人民是要求和平、反對戰爭的。還要看到,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經濟、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這種形勢,無論美國、蘇聯、其他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都不能不認真對待。由此得出結論,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鄧小平還深刻洞察到,在科技日益發達的當今社會,現代戰爭形態已發生根本變化,軍隊走數量規模型的發展道路已不能適應未來戰爭的要求,質量才是決定軍隊戰鬥力的主要因素,而且對於取得戰場主動權、贏得戰爭勝利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必須把軍隊的現代化建設擺在軍隊建設的中心位置。他不止一次地告誡各級幹部,要承認自己指揮現代化戰爭的能力還很不夠,要承認軍隊打現代化戰爭的能力不夠。
基於全新的判斷,鄧小平作出瞭全新的決策。 1984年11月1日,就在國慶35周年閱兵一個月之後,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的中央軍委座談上,鄧小平表達瞭一個驚人的決心:大裁軍。他說:這次閱兵,國內外反映很好。要說有個缺陷,就是80歲的人來檢閱部隊,本身就是個缺陷。裁軍是個得罪人的事,還是我來得罪吧,不把矛盾交給新的中央軍委主席。
1985年6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雲集北京京西賓館,出席鄧小平主持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會上,鄧小平發表瞭長達90分鐘的重要講話,表達瞭一個驚人的戰略意圖:中國人民解放軍決定裁軍100萬。他說:“我們下這樣大的決心,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員額減少一百萬,這是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現。它表明,擁有十億人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願意並且用自己實際行動對維護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鄧小平還意味深長地告誡部隊的將領們:“大傢很關心軍隊的建設,關心軍隊裝備的現代化,這個問題也涉及大局。四個現代化,其中就有一個國防現代化。如果不搞國防現代化,那豈不是隻有三個現代化瞭?但是,四化總得有先有後。軍隊裝備真正現代化,隻有國民經濟建立瞭比較好的基礎才有可能。所以,我們要忍耐幾年。我看,到本世紀末我們肯定會超過經兩番的目標,到那個時候我們經濟力量強瞭,就可以拿出比較多的錢來更新裝備。”“先把經濟搞上去,一切都好辦。現在就是要硬著頭皮把經濟搞上去,就這麼一個大局,一切都要服從這個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