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怎麼滅亡的?明朝經歷瞭多少年?

2016-08-13 14:46:47

  明朝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統治的王朝。明朝前期國力強盛,政治管理規范。但中期和後期慢慢的衰落,那麼明朝是怎麼滅亡的?明朝經歷瞭多少年?下面由中國小編為你一一道來。  

  明朝是怎麼滅亡的?

  1、 明中後期,皇族及地主大量掠奪農民土地,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與日俱增,農民的負擔日重一日。隨著農民的不斷起義和東北滿族的興起,明朝政府在田賦之外加派剿餉、遼餉,練餉。農民苦不堪言。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陜西澄城縣王二率領抗糧農民沖入縣地,殺死知縣,揭開瞭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起義烽火在陜西大地燃燒起來後,形成瞭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明末農民大起義。他們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吸引瞭更多的農民。經過18年殊死搏鬥,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軍攻入北京,崇楨皇帝在煤山(今北京市景山)自縊而死,明朝滅亡。

  2、 生態環境的異常變化,乃是造成明王朝崩潰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代後期至末年,中國進入一個異常幹旱的時期,從萬歷帝到崇禎帝的半個多世紀內,中國多次發生全局性的特大旱災以及更多次數的大旱災。僅崇禎年間華北、華中和江南就數次發生全局性的特大旱災,華北地區旱災的年份大約占到崇禎時期全部年份的50%,災區人口大量死亡,"人吃人"現象屢見不鮮。

  在旱災頻繁大面積發生的背景下,崇禎末年華北、西北、山東、長江中下遊地區又發生大范圍的蝗災,僅在北方就形成一條長達上千公裡、寬達數百公裡的蝗災分佈帶,飛蝗所經之處千裡赤野草葉不存。旱災和蝗災,對明王朝統治地區的生產力造成瞭嚴重破壞。崇禎帝實際已經失去調控全國經濟的能力。

  3、 鼠疫 明末萬歷年間的災荒和鼠疫大流行,使華北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陷於停滯,而崇禎年間的災荒和鼠疫大流行,對明王朝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造成瞭毀滅性打擊。災荒不但造成國力匾乏人口死亡,而且直接導致瞭社會動亂和農民起義;鼠疫不但造成人口銳減無法征兵,而且導致社會生產能力的暴跌;社會動亂和農民起義不但動搖瞭明王朝的統治秩序,而且加快瞭鼠疫的流行,尤其在城市的流行。

  萬歷和崇禎年間北方又兩次發生持續數年的鼠疫大流行。崇禎十六年至十七年北京發生的鼠疫,使全城人口的死亡率超過40%。李自成進攻北京的時候,城墻上平均每3個垛口才有1個贏弱士兵把守,自然難擋李自成的精銳之師。當清兵入關的時候,飽受鼠疫折磨的北方也無法組織兵源對抗. 

  4、另外,宦官專權也是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這些宦官都是皇帝身邊的人,很得皇帝的寵信,而且明朝的皇帝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經常不上朝,置政事於不顧。這就給宦官們留下瞭巨大的權利,他們可以假借皇帝的名義,做他們想做的事情,而且隨便編個理由,就可以騙過皇帝。因為皇帝的不理朝事,聽信宦官,加上大臣們想見皇帝一面都不容易,必然導致朝政的荒廢,言諫之路的堵塞。再加上宦官們掌握瞭東西兩廠這個特務機構,冤獄,假案層出不窮,搞得天下人心惶惶,官員們整天琢磨怎麼整人,這樣的朝廷怎麼能把發展國傢作為首要呢?並把這種風氣帶到民間,這樣也就導致瞭國傢的衰敗!

  明朝經歷瞭多少年?

  明朝(1368年—1644年)一共經歷276年,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是以漢族為主推翻蒙古族統治者而建立起來的漢族復興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號大明,共經歷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因為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又稱朱明。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盛世(黃金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禦國門,君主死社稷。當為後世子孫所敬仰。

  以上是中國為大傢解析元朝滅亡的原因,想瞭解更多朝代滅亡的原因,請關註中國的相關文章!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