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180師慘敗真相 揭秘180師慘敗的原因

2016-08-13 14:47:50

  回顧60年前,關於抗美援朝志願軍180師全軍覆沒深受大傢的熱議。我相信世人也想知道當時180師慘敗的原因。下面中國小編就揭秘當時180師的慘敗的原因。  

  志願軍180師慘敗真相

  1951年3月,駐紮在河北滄州古運河邊泊頭鎮的180師奉命赴朝參戰。這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立下卓越功勛的英雄部隊,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回撤中,面對數倍之強敵,在饑寒交迫、缺乏彈藥又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奮戰受挫,1萬多名壯士4000多人突圍,3000多人受傷犧牲或打遊擊失蹤,還有3000多人被俘陷入魔窟。這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損失最大的1個師。第五次戰役結束後,從師到軍,從兵團到志願軍總部對180師的受挫,,彭德懷司令員主動承擔瞭責任,認真的檢討和自我批評。但在人妖顛倒的歲月,有人把180師的失利當成打倒彭總的“鐵證”之一。後來,雖然澄清瞭這段歷史,但180師受挫的始末和原因至今仍鮮為人知。

  180師艱險奮戰北漢江

  1950年朝鮮戰爭全面爆發。正在四川川西剿匪的180師兼四川眉山軍分區奉命於12月初開到河北泊頭鎮集結整訓。1951年2月,180師被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兵團60軍序列,入朝參戰。

  180師,是1947年夏晉冀魯豫軍區為保證完成拔掉解放區內國民黨軍在各大、中城市據點的任務,在朱德總司令的積極推動下,集中地方武裝組建新的野戰兵團時合編成的第24旅,1949年2月全軍統一番號,始稱180師,歸第18兵團60軍建制。在全國解放戰爭戰略追擊階段的進軍西北、西南作戰中,指戰員們浴血奮戰,用血汗和生命為解放戰爭勝利立下瞭不可磨滅的功績。

  1951年3月22日下午,全師指戰員排著整齊的隊伍,跨上瞭那座聯系中朝人民友誼的鴨綠江鐵架子大橋,冒著敵機的狂轟濫炸,經過10天的晝夜行軍,於4月10日到達上級指定位置--伊川。

  為奪回戰場主動權,彭德懷決心集中3個兵團的11個軍和朝鮮人民軍4個軍團的絕對優勢兵力,分別從兩翼突擊,實施戰役迂回,會殲敵人幾個師。根據這一部署,進行瞭第五次戰役。

  4月22日黃昏,在三八線附近西起開城,東至鱗蹄的數百裡地段上,我軍萬炮齊轟敵陣,第五次戰役打響瞭。

  當時的戰役部署是以40軍從金化至加平,打開戰役缺口,將敵東西割斷,以第3兵團的12、15、60軍正面突擊,以第9兵團的20、26、27軍和第19兵團的63、64、65軍從東西兩翼突破,實施戰役迂回,會殲敵人幾個師,以38、42、47軍和人民軍兩個兵團在青川元山和平壤地區防敵側後登陸。

  我60軍和12軍為中央兵團的第一梯隊。180師為預備隊,相繼投入戰鬥,向縱深穿插迂回。到27日,第一階段全線共殲敵2.3萬人。全師上下又高興又遺憾,覺得還沒有和敵人直接接觸,創造戰績,便要回撤休整,感到這一仗打得不過癮,全師官兵便向軍首長寫瞭求戰書,要求擔任更艱巨的任務。

  在全軍求戰聲中,彭德懷決定發起五次戰役第二階段。以19兵團和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在漢城方向實施佯攻,鉗制美軍主力於西線,集中我軍優勢兵力於東線,向縣裡地區的南朝鮮軍第3、第5、第7、第9師發起攻擊。180師被批準擔任軍第一梯隊任務,由漢城北芝浦裡的山間小路向東開進。

  5月16日黃昏,第二階段的攻勢開始瞭。我第9兵團與人民軍第5軍團向上南裡和縣裡地區穿插,擊潰瞭南朝鮮第5、7師,繳獲瞭南朝鮮第3、9兩個師的全部重裝備。我第3兵團任務是割裂西線美軍和東線南朝鮮軍的聯系,堅決阻擊美10軍東援。 

  戰役發起後的第二天,3兵團王近山副司令員把60軍的其他兩個師分別配屬給第12軍和15軍。這樣,在北漢江南岸一個軍的30公裡寬的作戰地域內隻留下180師一個師瞭。

  這支裝備較差、隻有1萬人的部隊,要去進攻擁有300輛坦克、800門大炮、5萬多兵力的美10軍,任務之艱巨可以想見。但全師指戰員們戰鬥情緒高漲,求戰願望十分強烈。538團和539團為180師的第一梯隊,於16日晚,由下玄巖、古驛林分別渡過北漢江,進至寒峙峴至陰谷山一線,控制各(川)洪(川)公路,拖住美10軍所屬的陸戰1師和美7師,不讓其東靠,以掩護東線主力順利殲敵。到5月20日,在東線我軍已殲敵5.9萬人。

  是時,東線正面的南朝鮮軍實施瞭有準備的撤退,而我軍動用兵力過多,穿插中部隊擁擠,互相交叉,向縱深發展非常困難,加之朝鮮東部山脈全為南北縱向,隻有幾條縱向公路,致使我軍極難橫向包圍敵人。更重要的是,聯合國軍方面經過四次戰役與我較量,已經瞭解到我軍沒有制空能力,運輸線受到封鎖,每次戰役進攻依靠部隊隨身攜帶的糧彈,隻能維持1個星期左右。故美軍總司令李奇微稱我作戰為“禮拜攻勢”,我軍進攻時他們便後退,誘我前出,待我糧彈耗盡時,進行大規模反撲。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