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4:48:02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北洋水師是清代末期的一個海軍戰隊,對於該戰隊,歷史上有很多關於它的記載,據悉,北洋水師最終沒能抵住敵人的侵襲,全軍覆沒瞭,那麼您知道北洋水師是被誰打敗的嗎?這個問題就由中國小編來告訴你吧!
北洋水師是被誰打敗的?
在歷史記載中,是日本的聯合艦隊打敗瞭北洋水師,是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造園子,致使鄧世昌的炮彈打不響!可是,金一南的軍事隨筆《軍人生來為戰勝》告訴我們:
就經費方面來講,清政府投入海軍的經費一點也不比當時日本投入的少!日本政府從1868年到1894年26年間每年投入海軍經費合計白銀230萬兩,相當於同期清政府對海軍經費投入的60%!就硬件裝備方面來講,北洋艦隊的裝甲數量和質量都超過瞭日本聯合艦隊。北洋艦隊的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堪稱當時亞洲最令人生畏的鐵甲堡式鐵甲軍艦,在世界也處於領先水平。清朝政府正是基於這種力量對比,才毅然對日宣戰。因此,僅從武器裝備、經費投入等方面來看,日本聯合艦隊要戰勝中國北洋艦隊是困難的。但結果卻是,龐大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本聯合艦隊卻一艘未沉!“巨額軍餉堆砌起來的一流的海軍不經一戰,原因何在?到底是誰埋葬瞭北洋艦隊?”金一南先生發問瞭。
一、真正的戰爭,永遠發生在戰爭開始之前!失敗往往首先從內部開始。清政府的專制體制及其必然帶來的政治和經濟的*。從身居要位的歷屆海軍大臣,到北洋艦隊普通的一員,大傢首先考慮的不是民族國傢和軍隊的利益,而是個人的利害。再強大的部隊,也難以抵禦這種*的侵蝕。隨著滿族中央政權的衰弱,漢族官僚李鴻章等人紛紛崛起。他們辦洋務、興局廠、練新軍,轟轟烈烈。在相當一部分清朝權貴們看來,北洋水師就是李鴻章的個人資本。因此,朝臣們為瞭削弱李鴻章,不惜削弱北洋海軍!限制北洋海軍就是限制李鴻章,打擊北洋海軍就是打擊李鴻章。戶部尚書翁同,以太後修園為借口,連續兩年停止發放海軍裝備購置費,以限制李鴻章。
後來恭親王失勢,李鴻章失去臺柱,更加勢薄力單。他不得不與醇親王以及各位滿族朝臣和好,滿足醇親王挪用海軍經費(實際上削減海軍實力)的要求。而李鴻章實則欲借海軍重新獲得一片政治庇蔭。就是這樣一些人在掌握著北洋海軍的命運。
1888年北洋水師成軍以後,軍費投入就越來越少。海軍隻是他們各自政治角逐中的籌碼,誰還真正為海軍的發展考慮?金一南大聲感嘆:將如此之多的精力、財力用於內耗的民族,怎麼去迎接外敵發出的強悍挑戰。
二、上行下效,鼓勵奴才的體制中必然包含著排斥英才的事實。在這種體制中的民族、國傢和軍隊,縱有銅墻鐵壁,最終也會被摧毀;縱有匹夫之勇,終究無力回天。
多種資料證明,北洋水師1888年成軍以來,軍風被各種習氣嚴重毒化。當時,北洋軍艦上實行“責任承包制”,公費包幹,管帶負責,節餘歸己。因此,各船管帶平時把經費用在個人前途的“經營”和享樂,無暇對船隻進行保養和維修。打仗用的艦船不但不保養備戰,反而為瞭個人私利挪作他用。軍隊參與走私,艦船常年不作訓練,這已不是海軍的個別現象。由於隻對上、對個別掌握著自己升遷的權勢負責,而無須對下、對民族國傢負責,因此,欺上瞞下,蔚然成風。平日演練炮靶、雷靶,唯船動而靶不動。每次演習打靶,總是預先量號碼數,設置浮標,遵標行駛,碼數已知,百發百中。不明真相者還以為自己強大無比,不可戰勝呢!
還有一件事情令作者金一南先生無法解釋:北洋水師發展到1894年大閱海軍時,定、鎮兩艘鐵甲艦主炮戰時用彈僅存3枚(定遠1枚,鎮遠2枚),隻有練習用彈庫藏尚豐。
對此,李鴻章不是不知:“鴻章已從漢納根之議,令制巨彈,備戰鬥艦用。”但最終因為他“個人”內外交困,忙於政治周旋,因此正事一直沒有落實。這樣一支軍隊,這樣一種軍紀和作風,這樣*和糜爛,一旦打起仗來,如何不敗?
三、不敗才是奇怪的,先看佈陣。當戰場不再是操演場時,面對逼近的敵艦,北洋艦隊首先佈陣就陷入混亂。丁汝昌的命令是各艦分段縱列,擺成掎角魚貫之陣。而到劉步蟾那裡竟然變成瞭“一字雁行陣”。而實際戰鬥時的隊形卻又變成瞭“單行兩翼雁行陣”。短時間內陣形如此變亂,說明瞭什麼?即使如此勉強的陣形也沒有維持多久,待日艦繞至背後時,清軍陣列始亂,此後即不復能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