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真相:北洋水師是被誰打敗的?

2016-08-13 14:48:02

  再看開戰。戰爭一開始,平日缺乏現代素質的官兵在有效射距外慌忙開炮,定遠艦劉步蟾指揮首先發炮,首炮非但未擊中目標,反而震塌前部搭於主炮上的飛橋,丁汝昌和英員泰萊皆從橋上摔下,嚴重受傷。從第一炮開始,北洋艦隊就失去瞭總指揮。再勇敢的士兵,無人指揮,又有何用?這就是平日嚴陣以待、訓練有素的艦隊?

  再看戰場廝殺。激戰中落伍的日艦“比睿號”冒險從我艦群中穿過,我定遠艦在相距400米距離上發射魚雷,未中。日本武裝商船“西京丸”經過定遠艦時,定遠向其發四炮,又有兩炮未中。戰場上隻有由硬件和軟件聯合構成的實力,沒有虛假和僥幸。黃海海戰中,日艦火炮命中率高出北洋艦隊9倍以上。

  對軍人來說,很多東西僅憑戰場上的豪壯是不能獲得的。往往最為輝煌的勝利,孕育在最為瑣碎枯燥、最為清淡無味的平日訓練之中。金一南意味深長地說。

  四、軍隊平日,戰時必然要付出高昂代價。力圖隱瞞這一代價,就要借助謊報軍情。這也是北洋海軍的一個特點。黃海海戰,丁汝昌跌傷,艦隊失去指揮,本因我方在有效射距外倉促開炮,震塌飛橋,奏報卻成為“日船排炮將定遠望臺打壞,丁腳夾於鐵木之中,身不能動”。此戰北洋海軍損失致遠、經遠、揚威、超勇、廣甲等五艦,日艦一艘未沉。李鴻章卻電軍機處:“我失四船,日沉三船。”一時間除參戰知情者外,上上下下多跌進自我欣慰的虛假光環之中。

  不能戰,以為能戰;本已敗,以為平,或以為勝。北洋報沉的日艦,後來又出現在圍攻威海的日艦行列中。但直至全軍覆滅那一天,我軍謊報軍情未曾中止。

  1895年2月,左一魚雷艇管帶王平駕艇帶頭出逃,至煙臺後先謊稱丁汝昌令其率軍沖出,再謊稱威海已失。陸路援兵得訊,撤銷對威海的增援。陸路撤援,成為威海防衛戰失敗的直接原因。

  艱難的處境最考驗軍隊。北洋海軍在威海圍困戰後期,軍紀更是蕩然無存。金一南先生寫道:首先部分人員不告而別。“北洋海軍醫務人員,以文官不屬於提督,臨戰先逃。洋員院長,反而服務至最後。相形之下殊為可恥。”其次是有組織攜船艇的大規模逃遁。1895年2月7日,日艦總攻劉公島。交戰之中,北洋海軍十艘魚雷艇及兩隻小汽船在管帶毛平、蔡廷幹率領下結夥逃遁,結果“逃艇同時受我方各艦岸上之火炮及日軍艦炮之轟擊,一艇跨觸橫檔而碎,餘沿汀而竄,日艦追之。或棄艇登岸,或隨艇擱淺,為日軍所擄”。一支完整無損的魚雷艇支隊,在戰爭中毫無建樹,就這樣丟盡臉面地毀滅瞭。

  最後更發展到集體投降。“劉公島兵士水手聚黨噪出,鳴槍過市,聲言向提督覓生路”,眾洋員皆請降。面對這樣一個全軍崩潰的局面,萬般無奈的丁汝昌“乃令諸將候令,同時沉船。諸將不應。汝昌復議命諸艦突圍出,亦不奉命。軍士露刃挾汝昌,汝昌入艙仰藥死”。隻敢露刃向己,不敢露刃向敵。北洋軍風至此,軍紀至此,不由不亡。

  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也意味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清政府也因此被迫簽下瞭許多不平等條約,苦不堪言,這段屈辱的歷史也永遠刻在瞭國人的心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