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4:54:38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之後立馬發動攻打東吳,孫權求和遭拒。劉備聲稱要為結拜兄弟關羽報仇,那麼真實原因是這樣嗎?這其中有什麼真相?下面就由小編為你談談夷陵之戰原因!
夷陵之戰是誰發動的?
夷陵之戰是三國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戰。劉備為瞭幫關羽報仇,討伐荊州,向東吳下戰書。
夷陵之戰原因
自古以來,大傢對夷陵之戰的觀點有很多。大傢都認為劉備發動戰爭的導火索有幾點:
1、劉備傷痛關羽之亡
為義氣出動慶國之師伐吳為關羽復仇。隻是劉備素來以天下梟雄著稱,從他破黃巾開始,一直都是忍辱負重,善於以柔克剛,並非意氣用事的人,看他幾次在關鍵時候拋妻棄子的行為,足以證明他的為人(關羽再親,也親不過他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嘛),因此,說劉備為瞭給關羽報仇,不顧群臣苦柬,以身犯險,親自率兵東攻的說法實在不那麼令人信服。
2、強硬攻打奪回荊州
可是如果他這樣做,先不說吳國力豐殷厚實,兵精將猛,拒險而守,難以抵敵,就算劉備僥幸打勝瞭這場戰役,蜀的兵力也會耗損極巨,而強大的魏國還在旁邊虎視眈眈的(當時的曹丕持觀望的態度,想等到蜀吳兩敗俱傷再出兵),如果劉備就此奪瞭荊州,孫劉聯盟不僅已經完全破裂,而且還成瞭死仇,劉備率疲敝之卒,怎麼能安全的固守兩面受敵的荊州呢?倒是讓曹丕漁翁得利,幫魏造瞭這麼好的機會奪取荊州這麼重要的戰略地盤。以劉備之雄才和當時蜀國眾多謀臣的高瞻遠矚,一定會考慮到瞭這點,所以這個觀點還是不那麼有道理。
由此看來,劉備真的原因是:
1、劉備的蜀漢帝國,自稱是正統漢朝的繼承者,那麼勢必要樹立威信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2、劉備以信義號令天下,收攏人心,但是面對同盟突然翻臉殺害義同兄弟的關羽,劉備卻無動於衷,沒有任何表示,有損其信義的名號;
3、號稱正統的蜀漢,被孫權偷襲奪走荊州,殺死大將、消滅瞭整個軍團,卻一點反應都沒有,上層人士可以理解你是要合力對付曹丕,但是一般黎民就會認為你國傢弱小,沒有能力做出反應,或者說不敢招惹孫權。
竟然這樣,劉備本人和新成立的蜀漢帝國在廣大民眾中的威信,將大大降低。正因為如此,劉備才必須打一仗。來挽回這個一年半之前的威信損失。當然這個說法隻是一種猜測,畢竟劉備攻下巫山和秣歸(在東吳地整個戰略佈局裡,這兩個地方不那麼重要,可以說若有若無)後有好幾個月就停駐在這兩個地方,並未打算進取(在等待孫權的屈服和妥協)。那孫權有沒有妥協呢?當時東吳周瑜 呂蒙 魯肅等極具謀略的人才雖然都已經去世,但是還是有機略無方的陸遜 張昭等等這些人繼續輔佐坐鎮東吳,這麼多神謀遠慮的智士莫非看不出劉備伐吳的主要意圖?孫權很實在,很知道重視集體利益,其忍辱負重的堅毅性格不次於劉備,如果他看清楚瞭劉備的目的,按以上第三個觀點,孫權應該願意舍棄巫山和秣歸這兩個毫不緊要的地方,向劉備妥協,繼續以談判的方式解決兩傢的問題。可是他沒有這樣做(先前劉備起兵,他倒是遣使求和,不過劉備盛怒不許),他反而做瞭他更不想做的事情:向曹丕稱臣,連魏抗蜀。
當然,以小編看來,以上3點還不能足以證明夷陵之戰的真正原因。下面就問大傢解析更深入的地方。劉備請出諸葛孔明後,按著孔明隆中對的戰略路線,一步步的先占領荊州,益州,漢中,逐漸成就鼎足之勢,我想劉備當時一定是意氣風發,一生雄心壯志逐步得到施展和實現,他也一定在厲兵秣馬,治戎講武,以俟大舉,正在舒心的等待天下之變,幻想自己一統天下的雄風和光彩,可惜,東吳偷襲荊州,猛將關羽身亡,劉備夢想登時變的很遙遠,心情就象從天上掉到地下的那種感覺,很難形容他的感受,應該是既憤怒有痛惜和傷心吧。所以這也是他發動這場戰爭的一個小原因。
荊州是極為有戰略意義的一片土地,(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諸葛亮;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裡,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魯肅),也許先前劉備還沒真正瞭解這塊地盤的重要性,但經過關羽隻以一支荊州兵就打得曹操幾欲遷都避之的戰役後,可以想像劉備此時應該是最清楚瞭荊州這路奇兵的震撼力大到什麼程度,是他攻打魏國所必需的,因此他要奪回來!可是要怎麼奪?如果硬的來,他就和上述的第2個觀點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