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5:02:52
據考古勘探,以及對墓道兵馬桶位置的判斷,專傢認為,陵墓的朝向為坐西向東。這是一個奇特的佈局。眾所周知,我國古代以朝南的位置為尊,歷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統一天下的秦始皇,為什麼願意坐西向東呢?
有人認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東渡黃海,尋覓蓬萊、瀛洲諸仙境,並多次親自出巡,東臨喝石,南達會稽,在瑯邪、芝朱一帶留連忘返,這一切無不昭示其對仙境的迫切向往。可惜徐福一去否無音訊,秦始皇親臨仙境的願望終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長生之藥,死後也要面朝東方,以求神仙引渡而達於天國,大概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願望。基於此,秦始皇陵也就隻能坐西向東瞭。有人認為,秦國地處西部,為瞭彰顯自己征服東方六國的決心,秦王嬴政初建東向的陵墓;並吞六國之後,為瞭使自己死後仍能註視著東方六國,始皇帝矢志不改陵墓的設計建造初衷,所以我們看到的陵墓隻能是東西朝向.還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坐西向東,與秦漢之際的禮儀風俗有關。根據有關文獻記載,當時從皇帝、諸侯到上將軍,乃至普通士大夫傢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東。秦始皇天下獨尊,為瞭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可想而知。
其實,讓人不解的不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據考察,陜西境內已發掘的917座秦墓,絕大部分都是東西向。秦公陵園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東方。秦人葬式的這一特點,越是早期越為明顯。是什麼原因讓秦人采取這東向的葬式呢?堅持秦人起源於東方的學者認為,由於東方是秦人祖先曾經勞動、生活過的地方,他們對東方懷有特殊的感情,然而東西懸隔,路途遙遠,其間又強敵林立,“葉落歸根”的希望非常渺茫,因而采用朝向東方的葬式,以示不忘根本。相反,堅持秦人起源於西方的學者認為,秦人采用 “頭朝西方”的葬俗,是想彰顯他們來自中國西部。
但如果頭西足東的葬式表示秦人來自西方的話,那麼華夏諸族流行的北首而葬之俗,是否說明他們來自北方呢? 現代文化學與民俗學研究者提出瞭新的見解,認為秦人流行的西首而葬之俗和他們曾流行過的“屈肢葬”一樣,與甘肅地區的古代文化或某種原始宗教信仰有關。比如“白馬藏人”對本民族盛行的西首葬的解釋是,日落歸西,人亦隨太陽走。也許,秦人對他們的葬式,也有本民族特有的解釋。一切都不得而知。
時常有人問,秦始皇為什麼要用那麼多的泥人泥馬來陪葬呢? 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實質上是按古代禮制“事死如事生”的要求特意設計的。因為秦始皇即位後,用瞭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當時他率領千軍萬馬南征北戰,從而並吞瞭六國,統一瞭天下。為瞭顯示他生前的功績,以軍隊的形式來陪葬似乎是一種必然。大多數的學者認為秦兵馬桶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反映的是秦始皇生前的軍事情況,但在具體問題上觀點叉不一致。
一種觀點認為,秦桶坑出土的這支秦代軍隊的大型群雕是秦始皇創建和加強中央集權的象征;秦桶坑大批兵馬桶的軍事陣容,正是秦始皇統治下強大的軍事實力的形象記錄。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它是秦始皇東巡衛隊的象征。一種觀點認為,秦兵馬桶坑象征著駐在京城外的軍隊,可稱之為宿衛軍。以戰車、步兵相間排列的一號兵馬桶軍陣為右軍;以戰車和騎兵為主的二號兵馬桶坑為左軍;未建成的廢棄坑當為四號坑,即擬議中的中軍;三號兵馬桶坑是統帥右、左、中三軍的幕府。俑坑本身象征著屯兵的壁壘。三軍拱衛京師,是秦始皇希圖加強中央集權維護一統江山的反映。
第二種觀點認為,不存在四號坑的問題,秦俑軍陣是由正、奇兵和指揮部組成的軍陣,從而否定瞭三軍說。一種觀點認為,秦始皇陵兵馬桶軍陣乃一項未竟工程,全部建成應有50000兵馬桶坑。這個龐大的軍陣按前、後、左、右、中配置兵力,實為秦代“乘之”所演習的八種陣法申最基本的陣法方陣。方陣陣法的特點之一是“薄中而厚方”,中軍兵精而少,接敵的外圍四隊兵力較多。最後一種觀點認為,兵馬俑三坑,不是象征左、中、右三軍,而是反映秦代中央軍的三個組成部分。三號坑絕非人們通常說的指揮部,它應該是象征郎中令統領的宮廷侍衛郎衛;一號坑是反映衛尉統轄的宮城衛士,或稱之為南軍;二號坑是反映中尉統領的京師屯戍兵,可稱之為北軍。對於三號坑,有人認為是軍伍社宗,是用來進行軍祭的,是作為在軍祭祖的對象的社主和遷主以及安置社祖二主的地方。對於二號坑,有人提出是四獸陣,即彎兵陣為朱鳥陣,戰車、步兵、騎兵混合陣為玄武陣,騎兵戰車組成的陣為青龍陣,戰車陣為白虎陣。有的學者認為,兵馬俑軍陣為《尉緩子》所雲的“常陣”。有的學者認為,兵馬俑軍陣就是為始皇帝送葬的俑群。究竟建造兵馬俑軍陣是出於何種目的,一時還無法確證。一代偉人秦始皇,諸多謎底墓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