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族有著悠久的歷史,長期在陜甘一帶活動,後以岐山之南的周原為主要的根據地。至公元前11世紀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強大。一直到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後建立西周,西周共傳12王,歷時275年。那麼,西周是個什麼樣的社會呢?其社會性質是什麼?
西周是個什麼樣的社會?
西周的社會中,奴隸制十分盛行。
所以,可以說西周是一個奴隸型社會。但,西周又不全是奴隸社會。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就要從西周的社會性質來分析瞭。
西周的社會性質是什麼?
關於西周社會的性質有三種寫法:一種仍明確說,夏、商、周都是奴隸社會;一種不說是奴隸社會,但貴族明確為奴隸主,傢中役使奴隸;還有一種隻說存在奴隸,貴族不加階級屬性,社會更不明確性質。隻有一初中版本說西周的制度是等級制度。西周的社會性質問題在教學中是可以回避的.或許有高中生能提出質疑,因此,作為教師可以不講,但不能不明白其中的分歧及其依據。
近來,很多學者重提西歐的feudalism(譯為:封建制度、封建主義)與中國的比較問題.樊樹志在《國史十六講》說:“…與歐洲的feudalism時代相似的,是周朝建立以後的四五個世紀。”
而侯建新的論文《“封建主義”概念辨析》則強調“西周的‘封邦建國’與西歐莊園制貌似而神離,似是而實非,二者難以簡單的認同。”這個問題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存在。齊思和先生認為“西周時代……與西洋中古社會頗具根本相同之點,其所不同者,僅枝葉問題。”(齊思和《封建制度與儒傢思想》《西周時代之政治思想》)張蔭麟在《中國史綱》裡也說“……周代社會無疑地是封建社會.而且在中國史裡隻有周代的社會可以說是封建的社會.”而侯外廬批評這種說法太“隨意”。隻有錢穆認為,中國古代社會“…自成一格,何以必削足適履,為人類社會演變,萬逃不出西方學者此等分類之外?”
至於西周是不是奴隸制社會,涉及五種社會形態的理論,現在,否定者為大多數,但少數人的能量不可小視,學術之爭夾雜政治傾向就無法爭鳴瞭。
首先應該將概念擱置一邊,弄清史實是主要的,所謂概念,不僅指社會性質,包括對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某一思想的結論.用概念理解史實、講史事,是本末倒置,也是中學歷史教育的病源.\x0d北京大學朱鳳瀚教授的《商周傢族形態研究》一書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關於商周社會研究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他運用瞭人類學、民族學、考古學和早期文獻的記載等多學科交叉綜合研究的方法,考證瞭商周社會的基本情況.他得出以下結論:\x0d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平民.目前的卜辭資料中沒有奴隸參加農業生產的確證。
農業上的奴隸勞動可能隻是一種補充,貴族傢族手工業、田獵多使用奴隸,西周貴族的階級屬性隻能以主要經濟部門——農業的生產方式而定,即近同於封建主,他們有奴隸主的一面,但是次要的階級屬性。
西周的平民要為貴族出勞役,但也有私田,平民要應征打仗,商周奴隸的來源多為異族的戰俘和被征服者,根據考古材料看,很多無隨葬品的赤貧平民仍可葬於本族墓地內,說明本族成員很少淪為奴隸的。
朱鳳瀚的結論在上個世紀前半葉的史學著作中並不顯見,張蔭麟的《中國史綱》原本是寫給高中用的課本。他的表述與朱鳳翰的結論大體相同,奴隸的來源主要是戰俘,屬於貴族所有,為貴族服務。持奴隸制說法的學者也不否認這些證據。問題似乎出在平民的作用方面,侯外廬堅持奴隸制的判斷,但是他也承認“庶民是周代的動力”。
對判斷西周社會性質影響最大的是“五種社會形態”理論,過去中學課本說商周是奴隸社會,又依簡單化的階級分析方法推理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奴隸主階級與奴隸階級的矛盾,然後,用人殉和人葬等史實加以說明,事實上,人殉和人葬的現象到漢代仍然存在。問題是,有奴隸不見得就是奴隸社會。
臧嶸的《東漢光武帝列秀大傳》引用一位研究者的估算,說:“西漢末年官私奴婢的總數最低在三百八十五萬以上,占總人數十五分之一.”他還引瞭翦伯贊先生所舉《元史》中阿裡海牙“以降民三千八百戶沒入為傢奴”的例子,說明封建社會中奴婢的數量很多,但是,存在這麼多數量的奴隸。社會性質仍被定性為封建社會,西周的奴隸肯定是社會最底層的階級,但是不是人數最多的階層?奴隸占全部人口的大致比例是多少?這都不得而知,可以肯定是,農業是西周的主要生產部門,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平民。這是幾代史學傢實證得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