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歷史:西周是個什麼樣的兄弟 ?其性質是什麼
2016-08-13 15:10:15
錢乘旦的論文《前資本主義世界發展∶東方普遍性與西方特殊性》強調,在土地占有形式、等級制度結構、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方面,東方的中國、印度、伊斯蘭三個文化圈是比較相似的,但與歐洲特別是西歐相比差別很大;歐洲特別是西歐是比較獨特的,錢乘旦的分析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特殊性不代表普遍性,還是錢穆老先生的話實在∶何必削足適履呢??西周就是古代中國的西周,封建就是“封邦建國”。
“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用同姓諸侯構築一道屏障,來捍衛周天子的中央權威,這就是當時所謂的“封建”。
從禮樂制度理解西周社會\x0d中學歷史的教學大綱和正在推廣的課程標準,都沒有要求講授西周的禮樂制度,因此,教科書都重點描述宗法制與分封制。
實際上,宗法制與分封制隻是規定瞭周代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格局,禮樂制度才是治國之道.,禮樂制度是西周穩定二百餘年的奧秘。由禮樂制度產生的禮樂文明對後世影響至深,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說:“有周一代之事,其關系於中國者至深,中國若無周人,恐今日尚居草味。蓋中國一切宗教、典禮、政治、文藝,皆周人所創也。”禮樂制度涵蓋瞭宗教、典禮、政治、文藝各個方面。
楊向奎在《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一書中闡述瞭一個重要觀點:禮樂文明是儒傢學說的淵源,儒傢思想陶冶瞭民族性格.前輩史學傢的高論告訴我們,禮樂制度是透視西周社會的一個窗口.\x0d樊樹志的《國史十六講》對禮樂制度的描述十分精彩.他說:“禮”的本質是“異”,即差異,用來顯示社會各等級之間的差異,也就是說,貴與賤、尊與卑、長與幼、親與疏的各色人等之間,必須遵守各自的行為規范,用來顯示貴賤、尊卑、長幼、親疏之間的差異,絕對不可混淆:……但是一個社會隻講差異,不講和同,社會就無法和諧。“禮”講究差異,“樂”則講究和同。
總之,西周是奴隸型社會但又不全是,人要通過現象看本質,同樣,要看西周是屬於什麼社會要透過西周的性質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