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博爾濟吉特氏,名佈木佈泰,亦作本佈泰,意為“天降貴人”,是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寨桑之次女,孝端文皇後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孝莊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後,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傢。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昭聖太皇太後病危,同年,孝莊病逝。但是,孝莊死後靈樞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這是為什麼?孝莊皇後到底葬於哪裡?揭孝莊太後為何不入昭陵之謎。
孝莊的墓在哪?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歲;根據她的遺願,靈樞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安在京東清東陵,並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因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極昭陵之西,故稱“昭西陵”。昭西陵與昭陵遙相呼應,實乃一而二、二而一,若將其圈入東陵風水墻內,反而形成阻隔。
揭孝莊太後為何不入昭陵之謎
按清朝早期葬制,皇後無論死於皇帝前後,都要與皇帝合葬,同陵同穴。可孝莊在其生前曾囑咐康熙帝道: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孝莊為何要下這個遺詔?揭孝莊不入昭陵原因
關於孝莊為何不如昭陵的原因有五。
其一,有人說,是因為孝莊下嫁瞭多爾袞,改嫁瞭的人怎麼還能和前夫葬在一塊兒呢?然而,這是真事兒嗎?
光緒年二十七年(1901年),史傢章太炎將南明張煌言的手抄本《張蒼水集》排印出版,裡邊有首詩是這麼寫的:“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註,大禮恭逢太後婚。”這下不得瞭瞭,孝莊居住的慈寧宮大婚,還明確地寫出瞭是“太後婚”,就因為這詩,孝莊的名節開始不保瞭。這張煌言又是什麼人呢?他怎麼對皇傢秘事這麼瞭解?
那就翻翻史料吧,一翻不要緊,原來這人和滿清是死對頭!他是梁羽生小說裡極度贊揚的抗清義士!他是南明魯王政權的主要成員,他組織的義師和鄭成功的大軍一樣都是東南沿海的主要抗清力量。康熙三年,張煌言抗清失敗,於是,他跑到一座小島上藏瞭起來,可清軍還是不依不饒,硬是扮成和尚上島把張煌言逮瞭並處死。說到這兒,大傢都明白瞭吧,這人和清廷可謂是血海深仇,如梁羽生小說裡的天山一脈一樣,諸如乾隆之類在他們眼裡那都是猥瑣小人。
仔細看這首詩,張煌言在清軍入關以後就一直在南明抗清,他怎麼會知道千裡之外的北京發生瞭什麼事?難不成有網絡、大哥大?再說,即使孝莊結婚,也不會給南明發一張請帖吧。還有,慈寧宮這個建築比較破舊,順治十年修葺一新,孝莊才搬進去住瞭,然而,多爾袞兩年前就已經病死瞭。一朝太後喜氣洋洋嫁給一個死瞭兩年的人,還賓客盈門,這不是笑話麼!
還有人說瞭,孝莊沒嫁給多爾袞,那為啥順治要叫多爾袞皇父?本來不是皇叔嗎?沒錯,福臨即位的時候,年紀很小,自己即位又是多爾袞出瞭大力氣的,那時候,睿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兩個人都攝政,小福臨便稱呼叔叔為“皇叔攝政王”。後來,多爾袞打敗李自成,趾高氣揚起來,在他眼裡,福臨就是個小屁孩,於是,順治五年,擺佈著福臨叫他“皇父攝政王”。福臨可是老大不願意的,憋瞭一肚子氣,要是他母親孝莊再嫁給多爾袞,福臨不得氣爆肚皮才怪。所以,叫“父”的可不一定就是“父”瞭,周武王稱薑子牙為“尚父”可不代表武王真認瞭子牙做爹爹。
在清代的各種史料中,壓根兒沒提孝莊下嫁一事。這麼看,孝莊下嫁多爾袞也就是一個緋聞而已。
其二,玄玄乎乎的“莊妃托夢”
下嫁多爾袞是個桃色新聞,那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孝莊魂歸北京而不是盛京呢?這裡還有一個傳說——莊妃托夢。
有民間傳說,孝莊太皇太後去世後,她老人傢一手帶大的康熙不忍心讓祖母漂泊異鄉,於是下令將祖母靈槨移往盛京與太宗皇帝合葬。等到孝莊小祥(喪後一年為“小祥”,二年為“大祥”)一過,一百二十八名杠夫抬的大靈轎便浩浩蕩蕩出發瞭,從北京東直門一路東去。要說這些轎夫都是萬中選一的好手,身子骨兒都“剛剛”的,可剛到遵化孝陵大紅門前,這裝有孝莊棺槨的靈轎就突然變得特別沉,把百十個轎夫壓得直冒煙兒,整個轎子也不停地晃蕩起來,難不成老祖宗想歇會兒?主管王大臣心裡七上八下的,趕緊下令暫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