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的陵寢在哪?孝莊太後為何不入昭陵

2016-08-13 15:12:00

其三,可信度最高的“孝莊遺囑”

其實,孝莊沒有和丈夫合葬,主要是她自己的意願。孝莊一生可謂政治女強人,而且有康熙這位偉大的孫子罩著,各位王公大臣們尊敬著,還有什麼事情能夠違背她的意願呢?況且康熙是個乖孫兒,非常聽奶奶的話。給自己的陵墓選址,八成就是孝莊自己的想法瞭。於是,我們翻翻史料,發現瞭這麼一部書——《孝莊後傳》,裡面寫,孝莊在病重期間,專門叮囑自己的孫子這件事情,原文如下:
“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可見,她不選擇昭陵有三點原因:一個是臺面上的話,說是皇太極已經下葬很久瞭,自己這麼卑微實在是不能夠打攪皇太極瞭;第二點原因是為瞭避免勞師動眾,減輕大傢的勞役,一位聰慧賢德的太皇太後躍然紙上,第三點和那個托夢的傳說相同,說是不忍心離開兒子和孫子。

其四,愛民如子不願勞民傷財運送棺槨

以前滿清是實行火葬的,順治最寵愛的董鄂妃傳說就是火葬的。後來,從康熙開始,也許是覺得該和漢人文化接軌一下。雖然漢代王充非常想提倡薄葬,還有那嘴裡說著想薄葬的卻傳說設置瞭七十二疑塚、最近被“開發”出來的曹操,這些先例思想是好的,但是很少有人能實踐,尤其在漢文化裡,覺得風光大葬比吃飽肚子更重要,也有那不孝子在父母生前不知道孝順,老母親去世瞭卻要借錢大辦喪事還覺得倍兒有面子!
其實這種文化接不接軌也罷,但是好歹《周禮》裡邊,“喪”占據瞭重要地位,要是不學這點,貌似擺脫不瞭不文明的蠻夷形象,可能也是出於這種考慮,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康熙皇帝就改革瞭火葬制度,全部土葬瞭。
孝莊一去世,當然也不能違反規定又回到火葬時代,然而,如果要土葬的話,就像托夢說裡面一樣,運送棺槨到盛京要勞民傷財,而孝莊本身和康熙一樣,都是愛民如子英明果斷的人,因此,這種事情絕對不能做。
總之,不管孝莊是因為什麼而不入昭陵,眾說紛紜,但其不管如何,孝莊都是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後,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