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5:21:52
中國近代史上充滿瞭種種恥辱,從不平等條約到各種求和,都可以看出當時中國的國力是多麼的弱。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以制造盧溝橋事變為起點,發動瞭全面侵華戰爭。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隻有全民族團結抗戰,才是中國生存和發展的唯一出路。似乎國共的合作是大勢所趨。
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是民族革命戰爭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積極倡導者和組織者。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不僅在東北組織遊擊隊抗日,大聲疾呼全國人民立即行動起來,把日寇驅逐出中國,而且多次提出同要求抗日的軍隊和群眾聯合抗日的口號和主張。1935年12月,我黨召開著名的瓦窯堡會議,正式作出和通過瞭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決議。
日本帝國主義侵入華北,促使國民黨調整內外政策,也開始轉變對共產黨的政策。國共雙方廣泛討論瞭國共合作的一系列問題,雙方作出瞭一些相應的讓步。從1937年1月起,國共兩黨在西安、杭州、南京、廬山等地進行瞭7次談判,終於在9月下旬就幾個主要問題(承認我黨的合法地位、紅軍改編、發表國共合作宣言)達成協議,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開始瞭兩黨合作的新時期。
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表現瞭中國共產黨實行國共合作、堅決抗日的誠意。八路軍、新四軍在共產黨領導下同國民黨軍隊合作,共同進行抗日戰爭,這是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合作的主要內容。國共兩黨首先在軍事上達成聯合行動的協議,有利於促進國共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和全國抗日戰爭的開展。
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之初,國民黨對抗戰是積極努力的,進行瞭上海會戰、忻口太原會戰、南京保衛站、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在守衛宛平、南苑、南口、忻口、寶山、四行倉庫、臺兒莊等戰役戰鬥中,國民黨守軍頑強殺敵,英勇奮戰。國民黨的這些戰績,受到我黨和全國人民的贊譽。
全國抗戰開始時,兩黨軍隊主要是在戰役上的配合。在敵軍長驅直入、國民黨軍敗退之際,八路軍挺進山西前線,首戰平型關,殲敵1000餘人,取得全國抗戰後第一個大勝利。接著,八路軍配合國民黨軍保衛忻口、太原,在同蒲路北段和正太路上沉重打擊敵人,掩護國民黨軍退卻。太原失陷後,國民黨軍南撤,在華北以國民黨軍為主的正規戰爭結束,以八路軍為主的遊擊戰爭轉為主要地位。
八路軍遵照黨中央制定的戰略方針,展開於晉東北、晉西北、晉東南、晉西南,對占據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之敵取四面包圍的戰略態勢,從而初步形成瞭以山西為主的敵後戰場。隨後,開辟瞭華北、華中敵後戰場。敵後戰場形成之後,在戰略上積極配合和支援正面戰場。
毛澤東對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原因作過精辟分析:“國共之再合作,就是從共同的利益中產生出來的,民族危機已到最高深度,日本帝國主義要滅亡我們;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這個矛盾成為一切問題的根據。”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根本因素,是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迫使兩黨都重新審視和轉變瞭自己的國內政策。所不同的是,我黨政策的轉變是堅定的、徹底的,國民黨政策的轉變是動搖的、不徹底的;我黨政策的轉變是全心全意為著人民,國民黨政策的轉變則主要是為自己的統治。
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之初,國內政治局面也一時出現瞭民主、團結的新氣象。國民黨承認各黨各派的合法存在,給我軍發薪餉,並供給部分子彈,允許我黨在國民黨統治區辦報和發行書刊,釋放瞭許多政治犯,修改瞭一些反動法令和頒佈瞭一些有進步意義的新法令,召集國防會議、國民參政會,並成立國民參政會常務機構,吸收部分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參加政府的抗戰工作,制定瞭抗戰建國綱領,甚至還公開拒絕和駁斥日本的所謂“共同防共”。
我黨對國民黨內外政策方面的顯著進步作出積極評價,制定瞭同國民黨長期合作的方針。毛澤東指出:兩黨長期合作的基本政策,是“互助互讓”。所謂互助,是兩黨都要發展,都要鞏固,不可損人利己;互讓,則是兩黨彼此作出必要的、積極的妥協。
抗戰時期,民族鬥爭與階級鬥爭同時並存,並有其一致性。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統一性與獨立性是辯證的統一。我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執行又團結又鬥爭的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