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自己的兒子啟,改變瞭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中國歷史上的“傢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但是,你知道夏朝的部族是如何發展形成的嗎?夏朝不不是從禹開始的更是一開始就有而形成一部部族的。那麼,夏朝是如何形成的嗎?現在,請隨小編一起走進四千多年前的歷史夏朝,看看夏朝是如何形成的。
夏朝的部族是如何形成的?
據史書記載,在夏後氏建立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盟首領的頻繁戰爭。
夏部族大約是在中國古史傳說中的顓頊以後逐漸興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獻均把夏族追溯到顓頊。其中《史記·夏本紀》與《大戴禮記·帝系》稱鯀為顓頊之子,但很多文獻都說鯀是顓頊的玄孫:黃帝次子曰昌意,生顓頊,顓頊之子名鯀,鯀之子曰禹,為夏後啟(即夏啟)父。
這些記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顓頊部落的一支後裔,是黃帝後裔顓頊高陽氏與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個部落,夏部落一開始居住於渭水中下遊,後東遷至晉南、豫西伊洛流域。
關於夏朝是如何形成的?
最早有文獻記載的一位夏氏族成員是鯀。《國語·周語》中說鯀作為夏族首領被封在崇,故稱“崇伯鯀”。
鯀,是禹的父親。
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在大河南岸中嶽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瞭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瞭激烈的鬥爭,都失敗瞭。
之後禹繼承瞭鯀,為“崇伯禹”。這表明夏族早期活動於崇山附近 。
當時河水泛濫,為瞭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瞭部落聯盟,鯀被四嶽推選領導治水,歷時九年而最終失敗。治水失敗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不善於團結族人及其他部落。《尚書·堯典》記載,堯最初認為鯀方命圮族、毀敗善類而反對鯀領導治水 ,說明鯀在領導治水時,有不少部落對他不滿。《尚書·洪范》與《國語·魯語》中又提到“鯀障洪水”,說明鯀治水的方法主要用土木堵塞以屏障洪水,或許這亦是鯀治水九年失敗的原因之一。
鯀治水失敗後,被殛死於東方黃海海濱的羽山。禹是鯀的兒子,鯀死後,禹受命,又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
夏朝的建立
禹放棄瞭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害。禹治水有功,隨後舜又派禹去討伐三苗。禹屢敗三苗,將三苗驅趕到丹江與漢水流域,鞏固瞭君權。
之後,舜把王位禪讓給禹,禹死後,啟通過武力征伐伯益,將其擊敗後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會結束,開始瞭奴隸社會,啟是傳統上被公認的中國第一個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