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5:25:27
347具中國遠征軍曾埋骨緬甸豬圈、垃圾場。為國捐軀最後落得這樣的下場。近日,由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等多傢單位發起的中國遠征軍緬甸陣亡將士遺骸歸國活動,將於11月5日把在緬甸發掘出的347具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遺骸,經由雲南騰沖猴橋口岸運送回國。然而,這過程並非我們想象中的那樣順利,其中的受阻令遠征軍老兵代表尤廣才落淚,在發佈會上老人說:“今天是我最痛苦的一天,但也是最值得紀念的一天。”說完老人失聲痛哭。
中國遠征軍緬甸陣亡為何無人將他們遺骸帶回國
1942年,中國遠征軍遠赴緬甸對日作戰,此後三年間,中國投入40萬兵力,約有10萬遠征軍將士犧牲後埋骨異域,當年的戰友們為他們修建瞭很多墓地,但戰爭結束後,卻沒有人帶他們回到祖國。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曾經的英雄墓地由於缺乏保護,逐漸淹沒在荒草、學校甚至是豬圈下面,無人問津。今年,民間組織啟動瞭遠征軍遺骸發掘回國項目,埋骨異域幾十載的忠烈遺骸將回到祖國。
1942年中國遠征軍遠赴緬甸對日作戰,絕大多數犧牲的遠征軍將士埋骨他鄉,70多年之後,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等多傢單位發起的中國遠征軍緬甸陣亡將士遺骸歸國活動,將於11月5日把在緬甸發掘出的347具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遺骸,經由雲南騰沖猴橋口岸運送回國。
居民傢豬圈下發現第一具遺骸
密支那戰役發生於1944年5月17日至8月3日,在戰鬥中,中國駐印軍第30師(隸屬新一軍)陣亡1044人、負傷2256人、失蹤51人。戰役結束後,攻打密支那的三個師,分別在密支那修建瞭三個墓地,其中新一軍墓地的看護人為士兵周朝貴、劉龍等人。
來自湖南的士兵劉龍被委任為中國遠征軍新一軍密支那陣亡將士公墓管理所主任,劉龍已於20多年前去世,他的兒子劉秋達向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孫春龍確認,位於密支那達貢區的住戶諾島傢以及第六中學所在地,就是當年新一軍墓地原址。
具體位置為,東經97度23分51.33秒,北緯25度25分42.22秒。孫春龍在昨天的發佈會上介紹,經過四年多的籌備與考察,他們於2015年4月10日正式啟動中國遠征軍緬甸陣亡將士遺骸尋找與歸葬項目。讓參與者傷感的是,由於年代久遠,又缺乏保護,工作人員甚至在菜園、豬圈、廁所、垃圾填埋場下面發掘當年的烈士遺骸。參與發掘的工作人員介紹,4月10日,工作人員在一戶居民傢豬圈裡發現瞭第一具遺骸,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副教授、人類骨骼學專傢陳靚鑒定說這是一個不到25歲的孩子時,在場的人哭瞭。
部分葬坑為多人合葬 骨骼專傢將做最終的鑒定
孫春龍介紹,一期發掘地點為原中國遠征軍新一軍緬甸密支那陣亡將士公墓,至8月31日,共計收殮遺骸347具。據瞭解,因有的葬坑是多人合葬,該數字為骨骼鑒定專傢依據一個墓葬單位中的最小個體數初步判斷出的數據,實際數據需DNA鑒定報告全部完成後才能確定。
孫春龍介紹,1995年,滯留緬甸密支那中國遠征軍老兵李錫全、楊子臣、楊建達等聯名向緬甸政府提出申請,重建遠征軍烈士墓。如今,這些老兵已全部去世。2011年“兩會”期間,來自成都軍區的全國人大代表裘山山等多位人大代表,聯名提出關於搜尋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遺骸、迎接英靈回國的建議案。2014年“兩會”期間,來自湖南的全國政協委員劉曉等聯合多位政協委員,提出尋找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遺骸、修建紀念墓地的提案。
檢測DNA將建立數據庫為將來尋找親屬留下依據
此次遺骸尋找活動,邀請瞭多傢專業機構參與。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副教授、人類骨骼學專傢陳靚為遺骸發掘小組負責人。陳靚介紹,由於氣溫、降雨等環境因素加之人為破壞,此次發掘的遠征軍遺骸保存狀況欠佳,可以具體鑒定出年齡段的個體有204例。在發掘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瞭帽徽、子彈、手雷以及鋼筆、戒指、相框等。還發現瞭一個保存較好的三十師士兵的胸章。
此外,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深圳承啟生物有限公司參與瞭遺骸的DNA鑒定。據瞭解,這些發掘和鑒定項目,旨在從緬甸戰場尋找及收殮中國遠征軍將士遺骸並運送回中國境內安葬,並為搜尋到的每一具遺骸進行DNA鑒定、建立數據庫,為將來找到親屬留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