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詳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地理知識

2016-08-13 15:26:58

眾所周知,不,應該說中國人都知道中國的第一個王朝是夏朝,但是,中國人不一定都知道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在哪裡?那麼,夏朝的地裡位置是在哪的呢?其地理知識又是什麼?現在,請隨著小編一起回到四千多年前的夏朝,看看那時的夏朝的地理位置是在哪裡以及夏朝的地裡知識吧。

夏朝的地理位置

夏朝的中心地區,西起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東至今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交界的地方,南至今湖北,北至今河北。夏朝的地理知識迅速積累,並在城市,治水,農業,青銅器和原始地圖等多方面上得到瞭體現。
  1、從城市建設看夏朝地理知識
  中國古代龍山文化晚期就已經出現瞭防禦設施城堡,如河南登封王城岡及淮陽平糧臺城堡,這就是初期的城市。城市的誕生是奴隸制社會發展的標志。傳說夏朝以前已經開始築城,如“夏鯀作城”;“鯀作城郭”;“昔者夏鯀作九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這裡講的鯀即崇伯鯀,堯時夏部落酋長,禹的父親。那時候的城市還不可能是後業用磚頭或石頭修築的城市。以王城岡來說,這是四千多年前修築的東西駢列的兩個方形小城堡,城墻用夯土築成。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城遺址。西城西墻長94.8米,南墻長97.6米。從年代上看,與夏代紀年相吻合。在山西夏縣埝掌鄉東下馮村北青龍河兩岸臺地上,曾發現一座小規模的城堡遺址。南城墻長約400米,寬約8米,殘高1.8米,夯土築成,距今約4000年。從年代上看,也與夏代紀年相吻合,而地址又恰好在所謂“夏墟”的地區內。因此,可以說城市起源於夏代。
  城市地址的選擇,反映瞭那時的地理知識。比如地形上一般來說以平坦,高燥為好,最好靠近河川大海,但又不能過於低窪;交通要方便,生產要發達等等。城市的最大功能是促進物資,信息的交換,所謂“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2、從大禹治水看夏朝地理知識
  相傳夏朝建立以前,洪水災害嚴重,“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每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為瞭治水,堯在聯盟議事會上提出派誰去治水比較合適?大傢都說鯀去合適,堯反對。四嶽又說,先叫他試試,不行再說吧!堯隻好同意,讓鯀治水。
  鯀采用以前共工的治水辦法,“壅防百川,墮高堙庳”。用人工把高的地方鏟低,低的地方用土填高,隻堵不疏,結果鯀治水九年毫無成績,失敗瞭,被砍瞭頭。以後舜又派禹治水,“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吸取瞭你父親的教訓,決定把純粹堵水改為疏、堵並用。他首先“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親自勘察高山,大河,把地形,河流的流向,水量調查清楚,樹立標記,指示哪些山要挖掉用來築堤,哪些河流要疏導。又組織治水班子,發揮集體的智慧,制訂“疏川導滯,鐘水豐物”的治水方案。這樣可以順應水性,疏通河川,開導阻滯,使洪水暢流無阻地由小河歸大河,同時還利用一些湖泊,沼澤及低窪地聚積水,起到分洪儲流,灌溉農田的作用。在治水的同時還在田間開溝洫,“盡力乎溝洫”,更能發揮灌溉效益。13年中,禹治理瞭“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使黃河中下遊地區消除瞭水害人民安居樂業。禹治水成功,受到人們普遍的贊揚和崇敬。

  3、從農業生產看夏朝地理知識

  夏代由於水害得到治理,農業有瞭較大的發展,剩餘糧食增多,多餘的糧食用來釀酒。夏桀時有“酒池,可以運舟,糟丘足以望十裡”,可見酒多到什麼程度。這雖然是過分誇大之詞,卻從一個方面反映瞭夏代糧食的豐足。
  古代的農業和季節,氣候有密切的關系。夏朝農業的發展,必然積累瞭許多有關季節,氣候方面的知識。流傳至今的《夏小正》,就含有夏朝的歷法,物候知識。如書中講的歷法是夏朝的十月太陽歷,即1年分10個月,每月36天,全年剩下的5-6天為過年日。因此,它記載的物候,天象與後業的太陽歷有較大的差異。書中記載的物候知識比較豐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物候專著。其中正月的物候是柳樹長花序,梅,杏,山桃相繼開花;田鼠出來活動,野雞鳴叫,雌雄交配;魚兒由水底上升到近冰層的地方;農田害蟲螻蛄也叫瞭。這樣一個月接一個月的記載,形成瞭全年較完整的物候歷。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