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詳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地理知識

2016-08-13 15:26:58

  4、從青銅器看夏朝地理知識

  夏朝,中國已進入青銅器時代。傳說夏以前的黃帝時期,就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的記載。夏禹時,“以銅為兵,以鑿伊闕,通龍門”又用銅鑄九鼎。考古發掘材料證明,早在距今6000多年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已發現瞭一個銅片。1973年在陜西臨潼薑寨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瞭圓形薄銅片一件,經化驗,含鋅25%,屬於原始黃銅材質。距今5000年左右的甘肅銅器件。在山東膠縣三裡河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瞭兩件鑄制的黃銅錐,含鋅20.2%~26.4%。甘肅武威,青海貴南等齊傢文化遺址中,出土銅器40餘件,其中12件分別為紅銅,青銅,鉛青銅材質。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出土的銅器200餘件,其中45件分別為紅銅,錫青銅,鉛錫青銅和鉛青銅。上述銅器屬於低級階段的青銅器。屬於夏文化遺址的河南偃師二裡頭前期文化層,出土瞭銅渣和熔爐殘片。古文獻也說:“昔者夏後開使蜚謙折金於山川,陶鑄於昆吾”。考古材料和古文獻說明,夏朝已進入瞭青銅器時代。
  由於生產青銅器需要尋找銅礦,因此從這裡可以看出,夏朝時期的中國古人已經掌握瞭一定的找礦知識。古人尋找地下銅礦,一般依靠自然銅和孔雀石的露頭去追蹤尋找,這是最早的原始的找礦方法。由於中國古人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掌握瞭采石技術。這一技術發展成為采銅技術,保證瞭銅礦石的供應。從采礦到成品轉移,使人們在交通運輸方面的知識迅速積累。同時由於,銅礦來源有限,需要跟鄰近部落交換,這樣又促進瞭各部落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包括地理知識的交流。
  5、傳說中的地圖
  相傳夏禹曾用銅鑄九鼎,鼎上鑄有山川,道路,鳥獸,草木圖案,這種圖案就是古代的原始地圖。九鼎傳到商朝末年,周武王滅掉瞭商,“遷九鼎於雒邑”。到秦代,九鼎被銷毀,鼎上的圖被摹繪下來,叫做“山海圖”,流傳於世。
後來有人提出,山海經和山海經圖都源於九鼎,說:“神禹既錫玄圭,以成水功,遂受舜禪,以傢天下,於是乎收牧之金以鑄鼎。鼎之象則取遠方之圖,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獸之奇,說其形,著其生,別其性,分其類;其神奇殊匯,駭世驚聽者,或見或聞,或恒有,或時有,或不必有,皆一一書焉,蓋其經而可守者具在禹貢;奇而不法者,則備在九鼎九鼎之圖其傳固出於終古,孔甲之流也;謂之曰山海圖。其文則謂之山海經,至秦而九鼎亡,然圖與經存”。
現存山海經附圖,隻有神怪人物,無地圖的遺跡。因此,關於九鼎上鑄有原始地圖的說法,至今仍是傳說,沒有證實。
這就是有關夏朝的地裡知識,自公元前21世紀,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朝建立瞭,中國社會由原始社會進入瞭奴隸社會。 夏朝的地理知識迅速積累,並在城市,治水,農業,青銅器和原始地圖等多方面上得到瞭體現。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