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5:28:21
第一次緬戰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分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以退入印度的新38師、新22師在蘭姆珈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英國提供給養,大批知識青年在蔣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踴躍參軍,利用從駝峰返航的飛機空運到印度,士兵的素質有瞭大大的提高,駐印軍的戰鬥力大為提升。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二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轄第十一和第二十集團軍,嚴陣以待,隨時準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中國駐印軍制定瞭一個代號為“安納吉姆”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以保障開辟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設輸油管,10月新30師調入緬甸編入駐印軍。計劃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占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東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而後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戰術,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奪占緬北要地密支那,最終連通雲南境內的滇緬公路。
1944年3月,我駐印軍占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文件及各種武器。繼而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占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
1944年3月初日軍糾集其15軍8萬兵力進攻印度英帕爾英軍基地,英帕爾吃緊危及整個東南亞戰局,4月初駐滇西的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54軍第14師、第50師急調入緬甸編入駐印軍增援牽制日軍,新30師第88團、第50師第150團與美軍拉加哈特部隊合編組成中美聯合突擊隊隨即對密支那發動進攻。5月11日,滇西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強渡怒江,血戰高黎貢山拉開滇西反攻序幕。新38師在孟拱戰役結束後,也進軍密支那。
經過近三月的激烈戰鬥,8月初密支那終於被攻克,緬甸戰場的主動權從此轉入盟軍手中。對中國來說,意味著兩條被阻斷的運輸線——中印公路同滇緬公路的連通指日可待,危險的“駝峰航線”從此載入史冊,空軍可以從東南部更安全、更便捷的航線飛往昆明和重慶,中國西南戰略形勢根本改觀,抗日大後方真正有瞭穩定感;而日軍對緬甸的占領日期已屈指可數,其在亞洲大陸的全面進攻,也從此演變成節節防禦,最後徹底崩潰。
自從我駐印軍先後開出蘭姆伽後,連續作戰,屢創強敵,戰鬥力較之以前大為提高,這是日軍做夢也想不到的。他們弄不清楚這支兩年前曾敗在自己手下的中國軍隊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便成瞭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威猛之師。
6月4日,滇西松山大戰展開,滇西遠征軍71軍、第8軍輪番進攻,至9月7日以陣亡8千餘人、傷者過萬,擊斃日軍千餘慘重代價收復松山。7月2日,第二十集團軍進攻騰沖,至9月14日光復騰沖城,美軍第十四航空隊參與攻城戰役,我軍傷亡5千餘人,擊斃日軍3千餘人。6月4日,滇西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進攻龍陵,至11月11日克復龍陵全境,此役殲滅日軍13000餘人,我軍傷亡2萬餘人,日軍被驅趕到芒市一帶自此無險可守。9月初,日軍在英帕爾遭受慘重失敗,盟軍在滇緬印戰場進入總進攻的戰略階段。
駐印軍在密支那休整約兩個月後擴編為新1、新6兩軍,向日寇發動瞭最後的攻擊,用繳獲的日軍文件上的一句話來說:“支那軍歸國心切,銳不可擋”。密支那休整後,新1軍、新6軍分左右兩路向八莫發動進攻。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12月初因國內戰事吃緊新6軍急調回國增援,隨後,新1軍先後攻克八莫、南坎,並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滇西中國遠征軍勝利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駐印軍旋即南下,於1945年3月8日攻克臘戌,30日與英軍會師於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結束。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
遠征軍的傷亡人數有多少?
反攻緬北、滇西歷時一年半,史載中國駐印軍傷亡2萬多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滇西遠征軍傷亡6萬餘人擊斃日軍2.1萬餘人,合計斃敵7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完成瞭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滇緬印戰區亦是抗戰歷史上中國軍隊對日本軍隊唯一取得完勝徹底擊潰日寇的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