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簾聽政”一說出自《舊唐書·高宗紀下》:“時帝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天後。自誅上官儀後,上每視朝,天後垂簾於禦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指的是封建時代由女後輔佐幼主臨朝聽政,在殿上寶座前用簾子遮隔,處理國傢大事。那麼,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垂簾聽政”始於何時?誰又是始作俑者?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垂簾聽政”始於何時?
“垂簾聽政”的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舊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如果皇帝去世後,嗣君年幼,則可由小皇帝的母親輔政,幫助處理國傢大事,被稱之為“女主臨朝稱制”。歷史上最早“臨朝稱制”的女主應是戰國時期秦國秦惠文王的的姬妾羋八子,即後來的宣太後。
中國歷史上最早“垂簾聽政”的人是誰?
歷史上最早“臨朝稱制”的女主可能要算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宣太後羋八子,她為日後有野心把持朝政的後妃們開瞭一個成功的范例。
羋八子是秦惠文王來自楚國的姬妾,羋是楚國的國姓,而八子是她的封號。八子的地位不高,在當時秦國後宮的八級——皇後、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中,居於中下遊。
因此,在秦惠文王身後,她和兒子嬴稷就在皇後和新君秦武王的合謀下,被送去燕國當瞭人質。三年後,秦武王死於意外。羋八子在燕國的支持下,果斷地聯絡瞭自己的異父弟魏冉擁立嬴稷回國,經歷瞭三年的“季君之亂”,終於使嬴稷登上瞭王位的寶座,成為秦昭王。她也因此成為“宣太後”,並在秦國臨朝稱制瞭四十一年。
在她統治期間,秦國的國力日益強盛,為她的玄孫嬴政統一六國積累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