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從沛縣起兵,可以說沛縣是他的大本營。在這個大本營中,隨他一同南征北戰的老鄉肯定不少,但最讓劉邦都疼的,是一個名叫雍齒的男人。
在劉邦早年舉事時,雍齒曾帶領劉邦的父老鄉親一隊人馬“背劉降魏”,是劉邦政治生涯中遭遇的第一個背叛者。第一次的背叛總是最難忘的,因此劉邦非常討厭他,多次在公開場合對他點名批評。奇怪的是,雍齒後來竟是劉邦封完二十多個大功臣之後被張良討封的第一人。司馬遷明顯瞧不起他,因此在“王侯將相譜”中沒留他的名。
《史記》記載雍齒是劉邦的老鄉,“出身豪強”。在劉邦舉兵以後,雍齒隨同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等人一起組成劉邦身邊的首個智囊團。劉邦率軍打下第一座城池豐邑後,便將此當成根據地,並讓雍齒留守。這等於把自己一半的傢底交給瞭雍齒,可見劉邦對雍齒非常倚重。
雍齒畫像
本來鎮守豐邑是一個美差,又不用像樊噲他們去前線拼命,但此時雍齒的貪心卻作瞭怪。雍齒鎮守的豐邑恰好臨近魏國。當時魏王姬咎手下相國周市剛上任,也想建功立業,於是派人帶重金拉攏雍齒並帶瞭句話:“豐,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數十城。齒今下魏,魏以齒侯守豐。不下,且屠豐。”
當時不知雍齒是害怕打仗還是貪圖許諾的魏侯這頂官帽,是本身看不起傢庭出身不如自己的劉邦還是衡量瞭自己的軍事實力確實不如魏國,反正雍齒沒有做任何的抵抗就直接帶領傢鄉人投降瞭。雍齒的這一舉動,給劉邦終生留下難以消弭的傷害,以至對漢初的政治產生瞭極其深刻的影響。
漢高祖劉邦畫像
由於雍齒是劉邦創業最艱難時第一個對他背叛的人,劉邦對此一生無法釋懷。在《史記》中可以找到答案:其一:劉邦一聽說雍齒背叛自己,連即將到手的城池也不要瞭,立刻帶著大軍回頭殺向豐邑,可見他是怒火中燒;其二:在兩次攻打豐邑不下的情況下,劉邦竟哀求項梁借兵5000捉拿雍齒。可見雍齒背叛傷害之深。最後雍齒偷偷跑回瞭魏國。
後來天下征伐不斷,劉邦、項羽互相攻伐。魏王此時自顧不暇,對叛徒雍齒也不重用。所以雍齒隻得過著流浪逃亡的生活,看誰強便去親近一番。後來,項羽隊伍不斷擴大,勢力的雍齒來到咸陽求官,項羽讓他做瞭一個小隊長。這次,雍齒很忠誠--賣力地往劉邦的心上又捅瞭幾刀。在雎水戰敗後,劉邦被雍齒打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在滎陽會戰楚漢僵持不下時,雍齒又給項羽出瞭損招--他派人將劉邦傢小抓來,要挾劉邦。劉邦聽說雍齒所為,恨得咬牙切齒,也留下瞭“分爾一杯羹”的臭名典故。
最後,雍齒發現項羽用人不善,出現倒臺征兆,再次易主。他一把鼻涕一把淚去找劉邦,談老鄉套交情,檢討自己走錯瞭路,當然劉邦身邊的老鄉也有為他求情的,劉邦沒轍再次收留瞭他。此後,雍齒一直很老實,為漢傢天下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立瞭不少戰功。但劉邦再沒給他背叛的機會,每次出征,雍齒僅是副將。
正是雍齒的背叛,直接導致瞭劉邦性格的突然變異,《史記漢高祖本紀》中的“常有大度”、“意豁如也”的劉邦開始對手下將領“且信且疑之”,防備手下如同防賊一般。
蕭何
蕭何是劉邦起傢的班底成員之一,自劉邦起事時就鐵瞭心跟定他,時時處處為劉邦提供後方支援,募兵籌糧盡心盡力,忠心耿耿,應該是劉邦最信任的人,按說應是君臣同心,無話不說,但是劉邦對這位親密戰友也時刻防著,留有一手。
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與項羽對峙於京縣、索城之間,劉邦多次派使者去慰問丞相蕭何,蕭何手下一位名叫鮑生的人,很有見識,他暗中對蕭何說:“丞相,漢王自己在前線寒餐露宿,卻多次派人來慰問你,是他對你有疑心啊。我為你出個主意,不如讓你兄弟侄兒到漢王處當差,如此漢王才會更信任你。”後來漢王果然放下心來。劉邦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有雍齒的第一次背叛。劉邦對忠心耿耿的蕭何尚且如此,對其他大將更可想而知瞭。
平陽侯曹參
多年奮戰以後,劉邦終於從漢王熬成漢高祖。天下初定,自然論功行賞。劉邦剛開始隻是將曹參、蕭何等20多位親信厚封重賞,其他人他並未重視。一些有功未賞之人自然心中怨憤。一些從項羽、六國諸侯那邊投降過來的都惴惴不安,雍齒更是忐忑,貪心腦袋搬傢,終日委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