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偏見和誤判心理

2016-08-15 22:34:11

“偏 見”存在於任何一個專業領域和任何一個人身上,並且會導致非常可怕的行為。我已經70歲瞭,但還從來沒有見過什麼東西距客觀真理隻有一步之遙。 要想見識激勵的威力、以及理性但卻可怕的行為的力量,如下例子可證:在國防部對在成本外再追加合同費用的做法已輕車熟路後,我們的反應就是在聯邦法律中認 定此種行為就是犯罪,而且是重罪。

順便說一句,政府是對的,但這個世界——包括很多法律公司和其他地方——運轉的很多方式之一,便是在成本體系之外又增加額外費用。而人的本性,我稱之為“激勵導致的偏見”,極大地促成瞭這種做法的泛濫。

人類的思維就是這種方式,這一事實極大地證明瞭,發明瞭收銀機的人正是我們這個文明中最有卓有成效的聖徒——正是收銀機讓人難以實施不道德的行為, 每臺收銀機都是一個偉大的道德工具。NCR的創始人帕特森(John Patterson)清楚這點。他有一個小商店,人們從他那兒偷東西,害他總是賺不到錢。後來,有人賣給他兩個收銀機,小店立刻就贏利瞭。當然,他關瞭商 店,開始從事收銀機的買賣……

4. 由錯誤導致的心理傾向所具備的超級力量:偏見來自於人們對前後一致和堅守承諾的傾向,包括對避免或迅速解決認知不和諧的傾向,以及對所有結論——尤其是對已公開表達或者來之不易的結論——自我確認的傾向

人類的思想跟人類的卵子很相像。卵子有一個“關閉”機制。當一個精子進入後,它就“關門”瞭,其餘的精子就進不來瞭。人類的思想普遍有這類特征。並 不是隻有普通人才有這種傾向,物理學院的院長也會有這種傾向。根據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著名物理學傢)的說法,真正的創新、重要的新物理學理論從來沒有真正被舊理論的捍衛者們所接受。但新的理論,很少會拒絕以往的理論。如果普 朗克所描述的人群有這種前後一致和堅守承諾的傾向,使得它們死死抓住固有結論,哪怕是已經出現瞭證明其不成立的證據,你就能想象你我都是其中一分子的這個 人群將會有怎樣的行為。

當然,如果你公開瞭你的結論,就等於你把該結論重重打入自己的大腦。有很多學生沖我們大聲喊叫,但他們不是在說服 我們,而是在強化他們自己正在的新 思想,因為他們大聲喊出的正是他們打入自己腦中的。我認為正是教育機構創造瞭一種氛圍,使得這種情況大行其道……從根本上來說,他們是不負責任的機構。在 年輕的時候,不要被你所喊出的東西禁錮住大腦,這一點很重要。

5. 來自於“巴甫洛夫聯想”的偏見,曲解跨越瞭相關性,成為決策的依據

我從來沒有上過心理學或是經濟學的課程,不過我倒是在中學生物課上學過巴甫洛夫。他們怎麼教的你也知道,比如狗一聽見鈴聲就開始流唾液。那又如何?沒有人(哪怕用最小的努力)把它與廣闊的世界聯系在一起。

事實是,在我們所有人的日常生活中,“巴甫洛夫聯想”是一個巨大的、強有力的心理力量。我認為四分之三的商業廣告都是完全依賴巴甫洛夫理論在起作 用。純粹的聯想是如何起作用的?可以想想可口可樂公司,他們想把公司與一切令人愉悅的景象聯系起來:奧運會上的體育英雄、優美的音樂,凡此種種。他們不會 希望與總統的葬禮相聯系。當你看到一個可口可樂廣告……聯系就真正起效瞭。

所有這些心理傾向,絕大部分或者全部是在下意識的狀態下完成 的,這使其變得非常陰險。現在,你們都患有“花剌子模信使綜合癥”。中亞古國花剌子模的 君王,會把帶來壞消息的信使處死。你覺得這種情況已經絕跡瞭嗎?那你應該看看比爾·佩利(CBS的前主席和CEO)人生的最後20年——他不聽任何一個他 不想聽的消息。人們知道,如果報信人帶給比爾·佩利的是他不想聽到的消息,這個信使就要倒黴瞭。這意味著領導者們把自己封閉在瞭非現實裡,這是一傢瞭不起 的巨型公司,但他確實在過去20年中做出瞭一些愚不可及的決策。

現在,“花剌子模信使綜合癥”仍是生機勃勃。我認為,沒有人願意把壞消息帶給執行官們。因此最好的辦法是像花剌子模信使那樣,離開並躲藏起來,而不是把戰敗的消息帶回傢。

說到經濟學,在我長長的一生當中,一次又一次看到人們身上發生的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你有兩個產品,假設它們都是很復雜的技術類產品。現在你就會 想,根據經濟學原理,如果A產品的成本是X元,Y產品的成本低於X元,那麼,Y產品若定價超過X就會銷路更差。事實上並非如此。在很多情況下,提高替代產 品的價格後,其所獲得的市場份額,要大於讓價格低於競爭產品時獲得的市場份額。但事實上,經濟學界直到最近才發現這個再明顯不過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