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鍋法與鋸箭法

2016-08-15 23:19:56

昨天,sly61在評論中提到辦事之二妙方法——補鍋法與鋸箭法:

厚黑學中的鋸箭法隻是一種生存方法,而補鍋才是成事方法~
聰明人是不會隻鋸箭的~

因為我離厚黑很遠很遠,就跑去搜索瞭一下,感慨這麼高智慧的兜圈子,非我等所能為也。姑且瞭解一下,長一下見識。

補鍋與鋸箭,最早提出的是上世紀初四川的一位學者,就是以“厚黑學”著稱的“厚黑教主”李宗吾。

1.鋸箭法。有人中瞭箭,請外科醫生治療,醫生將箭桿鋸下,即索謝禮。問他為什麼不把箭頭取出?他說:那是內科的事,你去尋內科好瞭。這是一段相傳的故事。

古代各軍政機關,與成大事者,都是用的這種方法。譬如批呈詞:“據某某所呈之情,實於法不合,特令該縣知事,查明嚴辦。”“於法不合”這四個字 是鋸箭桿,“該縣知事”是內科,抑或“轉呈上司核辦”,那“上司”就是內科。又如有人求我辦一件事情,我說:“這個事情我很贊成,但是,還要同某人商量。 ”“很贊成”三字是鋸箭桿,“某人”是內科。又或說:“我先把某部分辦瞭,其餘的以後辦。”“先辦”是鋸箭桿,“以後”是內科。此外有隻鋸箭桿,並不命其 尋找內科的,也有連箭桿都不鋸,命其徑直尋內科的,種種不同,細參自悟。

2.補鍋法。做飯的鍋漏瞭,請補鍋匠來補。補鍋匠一面用鐵片刮鍋底煤煙,一面對主人說:“請點火來我燒煙。”他乘著主人轉背的時候,用鐵錘在鍋 上輕輕的敲幾下,那裂痕就增長瞭許多,及主人轉來,就指與他看,說道:“你這鍋裂痕很長,上面油膩瞭,看不見,我把鍋煙刮開,就現出來瞭,非多補幾個釘子 不可。”主人埋頭一看,很驚異的說:“不錯!不錯!今天不遇著你,這個鍋子恐怕不能用瞭!”及至補好,主人與補鍋匠,皆大歡喜而散。

鄭莊公縱容共叔段,使他多行不義,才舉兵征討,這就是補鍋法瞭。歷史上這類事情是很多的。有人說:“中國變法,有許多地方是把好肉割壞瞭來醫。”這是變法諸公用的補鍋法。在前清宦場,大概是用鋸箭法,民國以來,是鋸箭、補鍋二者互用。

上述二妙法,是辦事的公例,無論古今中外,合乎這個公例的就成功,違反這個公例的即失敗。管仲是中國的大政治傢,他辦事就是用這兩種方法。狄人 伐衛,齊國按兵不動,等到狄人把衛絕瞭,才出來做“興滅國、繼絕世”的義舉,這是補鍋法。召陵之役,不責楚國僭稱王號,隻責他包茅不貢,這是鋸箭法。那個 時候,楚國的實力,遠勝齊國,管仲敢於勸齊桓公興兵伐楚,可說是鍋敲爛瞭來補。及到楚國露出反抗的態度,他立即鋸箭瞭事。召陵一役,以補鍋法始,以鋸箭法 終,管仲把鍋敲爛瞭能把它補起,所以稱為“天下奇才”。

明末武臣,把李自成圍住瞭,故意放他出來,本是用的補鍋法,後來制他不住,竟至國 破君亡,把鍋敲爛瞭補不起,所以稱為“誤國庸臣”。嶽飛想恢復中 原,迎回二帝,他剛剛才起瞭取箭頭的念頭,就遭殺身之禍。明英宗也先被捉去,於謙把他弄回來,算是把箭頭取出瞭,仍然遭殺身之禍,何以故?違反公例故。

晉朝王導為宰相,有一個叛賊,他不去討伐。陶侃責備他,他復信說:“我遵養時晦,以待足下。”侃看瞭這封信笑說:“他無非是‘遵養時賊’罷瞭。 ”王導“遵養時賊”以待陶侃,即是留著箭頭,專等內科。諸名士在新亭流涕,王導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對泣?”他義形於色,儼然手 執鐵錘,要去補鍋,其實說兩句漂亮話就算完事,二帝陷在北邊,永世不返,箭頭永未取出。王導這種舉動,略略有點像管仲,所以歷史上稱他為“江左夷吾”。讀 者如能照我說的方法去實行,保其成為管子而後的第一個大政治傢。

鋸箭、補鍋,被李先生稱為做官二妙法。大概中國的事,太認真是不行的,有時候要會敷衍,明著給你辦,其實能推則推,就是鋸箭瞭;但是有些事非要解決的,別人敷衍可怎麼辦呢?就要搞搞大,叫你非解決不可,是為補鍋。二法交相為用,是成功的不傳之秘。

再來看個現代的例子——陳忠和(引用:http://www.xici.net/b366889/d55093047.htm)

陳 忠和上任之初,中國女排的鍋已經破的很厲害瞭,所以上頭批準,他可以根據需要買一口新鍋,於是陳有瞭很大的自由挑選隊員,組織戰術,重起爐灶,捧出兩冠 的豐盛大餐。不過女排一火,各方的婆婆就來瞭,這是引人垂涎的政績,有能力插手的怎肯錯過?不過婆婆多瞭,意見肯定有分歧,都是領導,聽誰的好呢?另外, 老隊員兩冠在手,也不是初出茅廬的小丫頭片子瞭,讓幹啥就幹啥,管理起來輕重拿捏也要煞費苦心,幾位大牌教練,都在大牌球員手裡吃過虧。04年後的陳忠 和,登上瞭榮譽的巔峰,也落入瞭棘手的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