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早退出是一切失敗的根源

2016-08-16 23:39:17

1. 設計你自己的進度條

進度條的設計是一個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同樣的耗時,如果不給任何進度提示,隻是在完成之後才彈出一個完成消息,中間沒有任何動態變化,那麼整個過 程就會讓人等得非常焦急,導致一些人幹脆把程序關瞭瞭事。如果有進度不斷更新,那麼對整個過程耗時的心理感受就會遠低於實際值,用戶也不會鬱悶到把程序關 瞭。(你有多少次在銀行處理手續的時候,看著工作人員把一堆材料不停地倒騰來去,心裡多希望他們可以在櫃臺小窗口上投影一個進度條?)

這裡的原因在於,沒有進度提示的話,我們無法判斷這個等待什麼時候才是個盡頭。如果有不斷增長的進度條,那麼我們對於什麼時候會達到100%就會有一個粗略的估計,這個估計是一劑定心丸,讓我們知道這事情總會並且會在不久的將來完成。

做事情也是同樣的道理,善於規劃的人,會將目標分割成一個個的裡程碑,再將裡程碑分割成TODO列表。前陣子流行的GTD方法學,核心的理念就在 於,如果你把任務分割瞭,你就有瞭進度條,你就知道,事情在不斷的進展,你總會完成任務或到達你的目標,你會有一個時間估計。反之如果沒有這個分割,整個 的任務或目標對你來說就隻有兩種狀態——“完成”和“未完成”,如果不幸是一個比較漫長的目標,那麼你會發現你的進度條總是“未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等待 未果會耗盡你的耐心,讓你下意識的產生“這事什麼時候才能完呢?”的疑惑,沒有分而治之,你就不知道未來還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達到目的,這就會讓你心生 怯意,不敢進一步投入時間,免得血本無歸。在這樣的心理下,不少人就會選擇保守策略——退出,以免到頭來花瞭時間還一事無成。

而所謂的規劃其實就是針對這種心理弱點的做事方法。如果你對整個目標的幾個重大步驟有清晰的界定,能夠對每個步驟的耗時作出靠譜的上界估計,你就不會被不確定的未來,不確定的時間投入感到恐懼,就不會被這種不確定感壓迫到過早退出。

2. 不要過早退出循環

我們在嘗試新的事物的時候,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不同的人會在碰壁不同的次數之後退出。用程序員喜歡的話來說就是,我們都在for循環,區別 在於你是什麼情況下break;的。有的人退出閾值高,這是能堅持的一類人,有的人退出閾值低,這類人很可能遇到一些障礙就退出瞭。

過早退出的原因往往在於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對於投資時間最終無法收到回報的恐懼,感受到的困難越大,這種恐懼越大,因為越大的困難往往暗示著這個 任務需要投資的時間越大。所以其實我們都是直覺經濟學傢,當我們說“畏難”的時候,其實我們畏懼的不是困難本身,而是困難所暗示的時間經濟學意義。

然而,我們的情緒大腦畢竟比較原始,僅根據碰壁的次數或硬度來判斷事情的難易並不一定靠譜,如果你遇到困難,不妨用一用互聯網,用一用群體的智慧, 看看別人當時是怎麼想怎麼辦的,絕大多數情況下你並不孤單,你遇到的問題早就有人遇到過,你踩過的坑裡面盡是前人的腳印,不要僅僅因為一時摸不著頭緒,找 不著出路就退出,這不是informed decision,問一問自己作出退出的決策是否基於足夠的信息,我是否進行瞭足夠的調查,至少,是否去簡單用瞭用搜索引擎。

模仿高德納先生的名言:過早退出是一切失敗的根源。

3. 興趣遍地都是,專註和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稀缺的。

很多人看瞭書中的故事之後得出這樣的結論:興趣最重要。然而,我覺得區別他們和其他人的,並不是他們擁有超過常人的興趣,而是他們擁有超過常人的毅力。

其實人天生就對新事物懷有好奇心,難以找出誰沒有對任何事物或領域產生過興趣,然而不同的是,有些人的興趣隻能持續幾天,當遇到第一個困難,第一道坎的時候,他們就熄滅瞭,然而另一些人的興趣火花會變成火苗,火苗會變成火種,一直穩定的燃燒很多年。區別他們的並不是興趣的有無,而是他們的性格裡面有沒有維持興趣的火種一直燃燒下去的燃料。

一個人有專註和持之以恒的性格,即便在一個沒有多大興趣的領域也能成為專傢(更何況,興趣的很大一類來源就是“我擅長做這件事情”);反之就算有興趣也很快會被一些冷水潑滅。

4. 生活中的選擇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多,細微的選擇差異造就瞭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