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6 23:41:15
今天的主題有些沉重瞭。
“蟻族”一代:80後的杯具人生(作者:挑燈看劍)“蟻族”並不是一種昆蟲族群,而是“80後”一個鮮為人知的龐大群體——“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之所以將該群體名之為“蟻族”,是因為這個群體和螞蟻有許多相類似的特點:高智、弱小、群居。
他們曾經是國人眼中的“天之驕子”,然而,在他們身上卻飽含著小人物生存和奮鬥的艱辛,再也沒有瞭“天之驕子”的光環。他們大學畢業後在大都市的城中村聚 居,主要從事臨時性的工作,有的甚至處於失業、半失業的狀態。他們像螞蟻一樣的,是“弱小強者”,又是鮮為人知的龐大群體。
他們是繼三大弱勢群體(農民、農民工、下崗人員)之後的第四個大弱勢群體。他們比普通人有著更令人堪憂的現狀和難言之苦,一顆顆年輕脆弱的心靈,一個個無法釋懷的青春夢想!
《蝸居》撩撥瞭你神經的哪根弦?(作者:柳岸無魚)《蝸居》 一部如同鏡子的現實情景劇。看的讓人心堵心慌甚至糾結。如果讓我用一句話點評它,那就是喜憂參半。喜的是:它是近年來少有的能夠觸及年輕人 的都市生活劇。憂的是它如同鏡子般直射你的世界,真的如同一根靈敏的針,總能準確地刺到你最脆弱的地方。很殘酷也很現實,就連臺詞都“別具一格”。《蝸 居》的魅力究竟在哪裡?讓觀者共鳴,引看者深思。以至於支持聲、反對聲、疑惑聲、甚至諷刺謾罵聲不絕於耳。竊以為:無非是愛情、臺詞、房子抑或是票子。我 很想問一句:《蝸居》究竟撩撥瞭你神經的哪根弦?
1.愛情
小貝,一位深處都市的男孩。 摟著心愛的女友海藻經常閑逛都市的霓虹燈下。平淡但卻上進,積極攢錢為買房結婚時刻準備著。一個偶然的機會,海藻遇到瞭身為市長秘書,早已躋身上流社會的 中年已婚男人宋思明。當金錢與真愛較量時小貝敗給瞭宋思明。愛情還剩下多少含金量?一個讓我們能想又不知如何想的問題。在這個物欲縱橫的社會,當愛情沾染 銅臭讓多少人不敢面對愛,讓多少人不敢說出愛?雖然很殘忍但卻很現實。
2.房子抑或是票子
《蝸居》通過城市中房奴現象再次展現出瞭都市白領的掙紮與徘徊。也揭示瞭人性中的弱點,既冷酷又赤裸。為瞭房子或票子不惜做“小三”。“沒有房子等於沒有愛情”似乎成瞭不成文的規矩。“有情飲水飽”成瞭奢望,開始背負房奴的“枷鎖”,遊走在欣喜與痛苦間。
3.臺詞
對於臺詞的爭議被批為“很黃很露骨”。甚至有人將該劇稱為“史上臺詞最淫蕩劇”,說實話有點小題大作故扮清純,最多是“別具一格”而已。看看你收到的手機“信騷擾”可能比它還隱晦。至於有人整出個分級A、B、C,扯的好像有點過瞭。
其實《蝸居》就是一出城市悲歌戲,有點實更有點冷。讓人看出瞭人生的真面目,殘酷而無法回避。不同的年齡層會映出不同的自我。到底是什麼刺痛瞭你敏感的神經?臺 詞、愛情抑或是房子。其實無論何種,《蝸居》都道出瞭愛的真面。正如《蝸居》中的對白所言:你到底要什麼?不同的答案會有不同的人生。愛情依然會有“飲水飽”,當真愛相擁時,其實無關蝸居。
現在《蝸居》停播瞭,是房價問題,還是臺詞問題?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關於《蝸居》還推薦大傢看一下另外兩篇文章:
月光——《蝸居》觀後感——安得廣廈千萬間阿寶——《蝸居》改變瞭我和老公2012(作者:魏武揮)這年頭山寨是到處橫行的,我這裡說的是《2012》,而不是《2012:Doomsday》。不過,我也實在說不好究竟哪個是山寨。按照上片的時間來看,前者是山寨版;但如果看誰吆喝得更響一些,那大概是後者瞭。
人類是有末日情結的,而這個情結特別適合拿來編點故事。因為“人之將死 其言也善”,整個族群都快要完蛋瞭,大概是能夠激發出一些人性本質的東西的。
不 過,我特別不同意在末日前,似乎每個人都是“善”的。事實上,如果是另外一個族群要來消滅我們,那麼我們中的一部分人一定會投靠這個族群充當“人”奸。而 如果是面對大自然的力量,那麼就一定會有一群人想盡辦法利用別人的死亡來成就自己的茍延殘喘。這才是人性:本私。事實上,《2012》中,這一傢子最後所 充當的偷渡客行為,何嘗不是差點讓整艘船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