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6 23:45:40
大腦裡晃蕩晃蕩“獨立思考”這四個字,至於思維上,發現對於自己,它不單是一份長久思考和學習而來的基底,更是一份良好的思維習慣。
這一點,在學習和讀書上,自己體會更深。在選擇精讀一本書之前,我需要準備一本筆記本,三色筆,幾首曲子,再一杯白開水。而對於大腦裡的那些溝塹,我按壓瞭一份鼓勵:把自己的思路打開,別被他人的思想給包埋瞭。然而,每每讀完一篇文章,我常常有被作者湮滅的樣子,用壞壞的話說:我的思想被奸瞭。通常我會給自己一份安靜,找出同作者相同和不同的觀點,然後提出自己的觀點,記下。
前些天,讀趙鑫珊先生的《不,人和病毒誰更聰明》,裡面有許多關於自然科學,哲學和社會學,包括生物起源說,進 化說,美學,病毒學說,宗教,環境學,生物學,人物介紹等等。趙鑫珊先生是博學的。起初,讀這本書,許多的觀點充斥著我,但是許多觀點都是有思考過的。但 像趙先生這樣將這一群優秀的觀點,融會貫通於一頁上,雖然有些凌亂,我是第一次經歷。這對我來說,我在學習趙先生敏銳的嗅覺和做藝術的功夫之外,得獨立開 來,換做自己,基於這些方面,來思考SARS,思考病毒和人類,會是怎樣的呢?我是不相信“上帝”的,於是便把書中關於“上帝”的觀點去掉瞭,換做“大自 然”。在我的理解裡,我必須記下:這是一本基於哲學角度,散發出對人類文明的思考;而在顯微鏡下觀察病毒,猶如窺探大自然的秘密,很美麗的秘密。
教授們,常常鼓勵我們:書本上的那些“小字體”(額外補充的新知識)才是你們關註的重點,它們都是有爭議的,有研究意義。對於這些有爭議的觀點,它 們需要尋找某種證實補充或者推翻,這便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對待那些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爭議—“小字體”,大學時代有個錯誤的觀念:那些考試不會考,一般不會 認真看,有的話,也隻是看自己喜歡的。許多年“填鴨式”下來,我們已經習慣瞭教科書的權威,我常認為我們被迫害瞭許多年,不會也不敢提出其中的爭議。當 然,我指的“獨立思考”並不是將作者的觀點反駁。於我自己,在學習許多人優秀的思想和方法之外,將一些觀點進行思考,有條件的話最好實踐,進而總結出自己 的觀點。
在大學一二年級,那是一個激勵的時代。相信許多人會去看《XX幾種成功方案》,《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卡耐基》,《羊皮卷》,《XX的幾點建 議》等等。。。我也讀過這類書籍,而且還不少,書上的一些觀念確實是優秀的,而且有不少人受益於此。但是到瞭大三,經歷過一次成功學的講座。我便不再相 信,我覺得:如果你相信“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樣的哲學觀點的話,就不應該相信成功學。每個人的成長軌道是不一樣的,所處環境也是不一樣的,更重要的是, 我發現我的行為不是靠他們來驅動的,而是來源自己內心的一些深層次。讀它們,我能瞭解到一份故事,認識一些激昂的文字,而其餘,別無其他。相反,我現在會 選擇一些自傳,一些文字樸實無華,人性真實的自傳。
我給自己一份自勉(閱讀作瞭些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