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進入獨立思考

2016-08-16 23:45:40

大腦裡晃蕩晃蕩“獨立思考”這四個字,至於思維上,發現對於自己,它不單是一份長久思考和學習而來的基底,更是一份良好的思維習慣。

這一點,在學習和讀書上,自己體會更深。在選擇精讀一本書之前,我需要準備一本筆記本,三色筆,幾首曲子,再一杯白開水。而對於大腦裡的那些溝塹,我按壓瞭一份鼓勵:把自己的思路打開,別被他人的思想給包埋瞭。然而,每每讀完一篇文章,我常常有被作者湮滅的樣子,用壞壞的話說:我的思想被奸瞭。通常我會給自己一份安靜,找出同作者相同和不同的觀點,然後提出自己的觀點,記下。

前些天,讀趙鑫珊先生的《不,人和病毒誰更聰明》,裡面有許多關於自然科學,哲學和社會學,包括生物起源說,進 化說,美學,病毒學說,宗教,環境學,生物學,人物介紹等等。趙鑫珊先生是博學的。起初,讀這本書,許多的觀點充斥著我,但是許多觀點都是有思考過的。但 像趙先生這樣將這一群優秀的觀點,融會貫通於一頁上,雖然有些凌亂,我是第一次經歷。這對我來說,我在學習趙先生敏銳的嗅覺和做藝術的功夫之外,得獨立開 來,換做自己,基於這些方面,來思考SARS,思考病毒和人類,會是怎樣的呢?我是不相信“上帝”的,於是便把書中關於“上帝”的觀點去掉瞭,換做“大自 然”。在我的理解裡,我必須記下:這是一本基於哲學角度,散發出對人類文明的思考;而在顯微鏡下觀察病毒,猶如窺探大自然的秘密,很美麗的秘密。

教授們,常常鼓勵我們:書本上的那些“小字體”(額外補充的新知識)才是你們關註的重點,它們都是有爭議的,有研究意義。對於這些有爭議的觀點,它 們需要尋找某種證實補充或者推翻,這便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對待那些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爭議—“小字體”,大學時代有個錯誤的觀念:那些考試不會考,一般不會 認真看,有的話,也隻是看自己喜歡的。許多年“填鴨式”下來,我們已經習慣瞭教科書的權威,我常認為我們被迫害瞭許多年,不會也不敢提出其中的爭議。當 然,我指的“獨立思考”並不是將作者的觀點反駁。於我自己,在學習許多人優秀的思想和方法之外,將一些觀點進行思考,有條件的話最好實踐,進而總結出自己 的觀點。

在大學一二年級,那是一個激勵的時代。相信許多人會去看《XX幾種成功方案》,《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卡耐基》,《羊皮卷》,《XX的幾點建 議》等等。。。我也讀過這類書籍,而且還不少,書上的一些觀念確實是優秀的,而且有不少人受益於此。但是到瞭大三,經歷過一次成功學的講座。我便不再相 信,我覺得:如果你相信“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樣的哲學觀點的話,就不應該相信成功學。每個人的成長軌道是不一樣的,所處環境也是不一樣的,更重要的是, 我發現我的行為不是靠他們來驅動的,而是來源自己內心的一些深層次。讀它們,我能瞭解到一份故事,認識一些激昂的文字,而其餘,別無其他。相反,我現在會 選擇一些自傳,一些文字樸實無華,人性真實的自傳。

我給自己一份自勉(閱讀作瞭些補充)。

    請在準備精讀一本書之前,請深思自己在這些方面的想法。大概的記下來。讀完,再記。(這時,自己是知道要記下哪些內容),之後,再比,再思,再記。請獨立面對問題,不要輕易依賴別人;與 習慣性思想的來源相隔離,不要先插上電源然後用電視、電腦或者是去圖書館找答案,先自己想想;你盡管不能與世界相隔絕,但是你可以通過限制習慣性觀點的攝 入量來增加你獨立思考的量;這意味著減少接觸媒體的時間和精力, 獨立思考者不一定是異類, 但是他們不因循而守舊, 他們嘗試以一種新的標準來看世界而不是僅僅從電腦屏幕前獲取一切。將自己浸於與自己現有觀點矛盾的經歷中,不要總是以一個新一點的習慣性思維去替換掉舊的, 你可以主動尋找與自己的觀點不一致的經歷, 它們可能存在與外國文化,不尋常的亞文化中,或是在你不贊同的書中。 這一點可以這樣看,它不是讓你接受一個裝思考的新火車,而是荒廢掉習慣性思考的鐵路。以旁觀者的眼光看進程,把你的平常生活拋在腦後可以賦予你這樣一種自由: 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觀察這個世界將帶給你一種思考自我的平和,靜靜的站一會,任時光流逝,這可以給你嘲笑自己所持的信念以及尋找一片新大陸的機會。隨機化你的生活圈,不要總去相同的場所, 吃相同的食物,與相同的人談天,你可以積極地追尋新的經歷。許多人習慣瞭這種簡單的決定,這樣可以帶來安全感,但如果你想獨立地思考,你需要跳出你所習慣的圈子。練習質疑,你可以嘗試養成本能的質疑習慣性的觀點的習慣,但不要成為犬儒主義者,不要認為那些”真理”是不證自明的,隻有當自己確信在邏輯的後面還有事實來支持它們之後, 再做出判斷。(在閱讀評論中就有幾位質疑鬥士:sly61、kfcmoon、日月山人……)請放松地生活,用心生活。良好的生活是獨立思考的必備。我相信一種直覺,來源於本能,就像許多女同胞們生理期來臨時的那種特殊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