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的智慧

2016-08-17 23:30:05

借助這樣一份利弊對照表,我很快就做出瞭客觀而明智的決定——回中國工作。因為綜合考慮各種利弊因素後,回中國工作最能發揮我自身的特長,也最符合我個人的價值觀和理想。

第二、學會用概率論的方法看問題。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沒必要認為,某種選擇的成功概率一定是100%或0。反之,我們應當學會分析一件事情“可改變的概率”或“可能發生的概 率”。對於發生概率小的事情,在做之前一定要有失敗的心理準備。另一方面,也不要等到事情成功的概率達到100%時才去做,因為即便做成瞭這種事情,也沒 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做概率分析時,可以列出“最好的可能”和“最壞的打算”,以幫助自己綜合考量。例如,上面提到的“回中國建立研究院”的工作,我有100%的把 握,可以把研究院辦得與其他任何公司在中國建立的研究院一樣好——這是最壞的打算;我有40%的把握,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機構來——這是最好的可能。 用這樣的方法考慮到兩個極端後,我馬上就會明白,即便出現最壞的情況,我和公司也可以坦然接受。因此,我選擇回中國工作就成瞭一件順理成章的事。

當然,許多抉擇並沒有這麼好的“後路”,在這種時候,我們既要謹慎地評估風險因素,也要在適當的時候有勇氣挑戰自己。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曾在闡 述“領導力”時指出:“當你自估的成功概率達到40~70%,你就該去做這件事瞭。也許你會失敗,但拖延或等待的代價往往是更大的。”

第三、當自己不確定時,學會謀之於眾。

多征求別人的意見總是好的。那些更有經驗的人可以用他們多年的積累為我們指引方向,那些聰明絕頂的人可以用他們的智商啟發我們的思路,那些懂得人際關系的人可以用他們的情商幫助我們有效溝通……

當你詢問他人意見時,可以隨身攜帶上面提到的“利弊對照表”,與對方一起分析、討論,這樣一方面可以節省他人的時間,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你的主觀描述影響他人。當然,你也必須明白,最終的決定權在你自己,即便你采納瞭別人的意見,你也不可以就此將責任推卸給他人。

所謂“輕輕”放下,就是說我們在做出抉擇後,應當坦然面對可能發生的任何結果,既不要因為抉擇正確而欣喜若狂,也不要因為抉擇失誤而悔恨終生。

例如,有的人因為對自己缺乏信心,每次剛做出決定,就立即緊張起來,不知道自己的選擇會導致怎樣的結果;有的人非常喜歡吃“後悔藥”,他們事先不通盤考慮,事後卻追悔莫及;還有的人過於敏感,本來自己做出的是客觀、公正的抉擇,但事後聽到別人的議論就搖擺不定起來……

其實,無論你的抉擇正確與否,無論它的結果如何,已經做出的決定就無法收回瞭,你隻有坦然接受它,或者在今後想辦法補救。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 或者自己已經無法控制的事情,任何擔憂或悔恨都是多餘的。與其把時間花在無謂的焦慮上,倒不如把這些東西“輕輕”放下,然後一身輕松地去做自己應該做的 事。

在微軟公司的某個部門裡,有一位霸道的經理J,他剛加入公司就拿下屬開刀,總是找些莫須有的罪名遣散一些能幹的職員,以便把隊伍換成“自己人”。

當時,J部門裡那些可憐的下屬常常來向我求救。有一位名叫S的下屬在收到J的處分後向我表明,他可以用證據證明自己沒有做錯任何事。於是,我幫S上訴到J的老板那裡,在鐵證之下,S得到瞭一個新的工作。

但另一個下屬D的境遇就完全不同瞭,他的處境非常艱難,因為J這次在D的計算機裡埋下瞭偽證,然後以受賄為理由解雇瞭他。我曾多次與D溝通,相 信他是被冤枉的。但在證據之下,我無法為他伸冤。尤其是,我當時剛加入公司不久,還沒有足夠的職權和信譽來幹涉別的部門的事情。經過“重重”的分析,我決 定不向任何人提起D的事情,隻是看著他一身委屈地離開公司。

事後,有朋友問我:“你難道不會因為自己無法給S和D爭取同樣的待遇而懊惱嗎?”我回答說:“雖然我對無法挽救D感到萬分遺憾,但我必須看清 楚,什麼事是我無能為力的。而且,既然已經決定不能幫助他,我就隻有‘輕輕’地放下這件事,多想無益。我應該把精力放在我的工作中,這樣,也許有一天,我 就可以有足夠的職權和信譽來幫助其他人。”

讓人欣慰的是,多年以後,J被公司解職,S和D則都在新的崗位取得瞭驕人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