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11:20
所謂灌輸、洗腦,真的是把兒童自主思維的腦細胞洗掉瞭。
在報紙上看到關於一個三歲孩子的報道,傢人在他一歲半左右開始教他唐詩。現在,這個孩子看見下雨就會吟誦“路上行人欲斷魂”,看見瀑佈就會贊嘆“飛流直下三千尺”。傢人對此很得意,認為小小年紀就會“引經據典”,是他們教子有方的成就,是孩子聰明的證據。
然而在我看來,這個孩子的大腦發育進程受到瞭嚴重的幹擾。我們可以推測,他已經獲得瞭“雨”和“瀑佈”的表象,已經將“雨”和“瀑佈”的符號與表象相配 對,初步形成瞭這兩種自然現象的概念,尚未掌握更廣闊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如果他的思維進展是正常的,他的大腦被允許自由工作,那麼他應該在具體的觀察 和體驗當中,自己總結一些這兩者的概念與規則,並且發展隨之而來的情緒記憶,對這兩種自然現象開發屬於他自己的獨特感悟。但是,他的傢人在這個關鍵時刻, 阻斷瞭他大腦的工作,也就是阻斷瞭他的思維進程。
從孩子引用詩文的情景來說,我們可以看到:首先,他並不能理解“路上行人欲斷魂”的確切意思,否則他會知道,這句話僅針對清明時節的毛毛細雨,路人因為要 去給已逝親人掃墓,心懷感傷,因而有“欲斷魂”之說,它並非適合所有的雨,尤其是仲夏時節的傾盆大雨;其次,他也不能理解什麼叫做 “飛流直下三千尺”,對三千尺是多少長度,在他這個年紀,尚無具體形象體驗。但是他熱愛背誦這兩句詩文,因為,他每“引經據典”一次,都會受到傢人的贊 揚,從中他總結出表現“好”“壞”這一對行為概念的重要因素。前邊說過,任何理性思維都離不開感情的參與。出於對傢人的愛、敬畏與依賴,他的記憶認定,這 樣的反應是唯一正確的。遺憾的是,一方面,由於幼兒缺乏思維的靈活性,難以改變舊印刻,這個孩子對雨和瀑佈的認知,從此拘泥於這兩句詩,難以開發自身獨特 的體驗和感覺瞭;另一方面,他會逐漸成長為一個文化勢利眼,對學習和知識的概念十分狹隘,認為隻有滿嘴“之乎者也”才意味著學識淵博。
假如,他的傢人能夠約束住自己向外人顯示的沖動,讓孩子一次次置身其中,隨意地觀察、感受、體會雨和瀑佈,聆聽它們、觸摸它們、欣賞它們,讓孩子自己在大 腦中捕捉雨和瀑佈的表象,讓孩子自己學習雨和瀑佈的符號表達,讓孩子自己總結出雨和瀑佈的概念,讓孩子自己開發出對雨和瀑佈的抒情,而後,再讓他接觸古代 詩人的表達方式,引起共鳴,那麼,這兩句詩僅僅是孩子對雨和瀑佈的認知的一小部分,而不是主要乃至唯一的印刻。
進行學習首先需要心理構架。我們不應該把心理構架看作是一堆物質,好比我們看一堆物體;它們其實是詮釋經歷、回憶過往事件和解決問題的潛在方式。地 心引力不是物質,而是讓物體落到地上的潛在動力。同樣的,心理架構是讓心理活動得到理解和操作的抽象過程。這些架構並不存在大腦的某一固定之處,它們由一 系列認知過程組成:感知、記憶、評估、產生思想、推理。這些心理過程和構架的互動定義瞭思維。
成年人往往忽略體驗過程對於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往往難以克制“教”孩子的沖動,難以約束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習慣。我們往往誤將自己變成真理的化身,居高 臨下地命令孩子接受我們的想法。我們沒有看到,當我們以成年人的成熟與完美在孩子面前“孔雀開屏”的時候,孩子仰望著我們,內心既對我們充滿敬畏之情,也 對自己感到自卑無能。我們每開一次屏,孩子的自信心就會一落千丈。
大傢都知道,剛從醫學院畢業出來的人並不能立刻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他必須獲取大量的臨床經驗,才能準確地對病人做出診斷。沒有臨床經驗,醫學知識再多, 也沒有用。在獲取臨床經驗的過程中,他難免會有誤診的時候,甚至累及患者性命,每一次錯誤都是寶貴的經驗積累。然而,我們卻往往難於接受孩子所犯的錯誤, 恨不能他們一步到位、事事完美,我們不斷地批評、嘮叨、指責,孩子逐漸變得害怕犯錯,幹脆什麼都不做,一切依賴我們。這個時候我們更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必 須替孩子生活。就這樣,我們往往在無意間剝奪瞭孩子探索真理的機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強化他們的依賴心理。
兒童的生活經歷往往決定他是否具備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思想。我們常說,一個人經驗越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不要小看孩子的“玩兒”,不要以為 孩子在外邊奔跑、玩水、玩沙、玩土,是浪費時間的臟亂活動。不要因為怕麻煩,就把孩子留在傢裡,不帶他出去旅遊。孩子在幼年期見的世面越多,將來學齡期學 習的效率也越高。相比認字背詩來說,這些體驗的積累,並不能立竿見影,但是功效卻是長遠的。隻要我們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耐心陪伴孩子積累生活的素材,這 種看似臟亂、勞累、麻煩的時間和精力方面的投資,會在將來給孩子最出色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