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怎麼學習的?

2016-08-18 23:11:20

教育的任務

傑羅姆·凱根說,兒童的心理成長是積極努力詮釋自身經歷的結果。也就是說,兒童天生就是好學的,這是他們的生存本能。他們必須把自己的體驗弄個水落石出:這些體驗意味著什麼?這是怎麼回事?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我應該怎樣做?我必須做些什麼才能保證生存?等等。

對於學習來說,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呢?

是動機,動力,motivation。兒童的生存本能是最基本的動力,為瞭生存,他們必須不斷地探索和學習。我們無須絞盡腦汁給孩子動力,隻需要小心翼翼呵護他們天生的、內在的生存需求和學習動力。

怎樣呵護呢?

首先,給孩子自由,讓孩子獲得大量第一手經驗。親眼目睹與親手操作,賦予兒童學習的動機。兒童本身的體驗是有限的,因此在工作的方方面面,他們必須經過大量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等親身體驗,為他們思維的進一步發展積累素材。

其次,給孩子自由,讓孩子對工作材料進行各式各樣的試驗,而不是拘泥於任何“標準答案”,也不要為瞭圖方便、圖省事兒而去打攪孩子的操作,無論這些操作在成年人眼裡是多麼的不合邏輯、不可思議、又臟又亂。兒童應該練習運用多種方式來詮釋和使用學習材料。當兒童將自己的思路運用於新的材料時,比他被動地接受已有的思路,更能達到讓他學習的效果。

第三,給孩子自由,讓孩子按照大自然安排好的、按照自身個體的時間表來發展他的智力。兒童智力發展是分階段的,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拔苗助長。任何企圖 跨越、超前、拔高的努力,無論多麼立竿見影,都會破壞兒童的正常發育,從長遠效益來看,有百弊而無一利。有些傢長將孩子的智力當作股票投資,看到短期收益 就以為會無限上漲,興沖沖地繼續加碼,給孩子更多的學習內容和更大的壓力。這樣做,孩子的心理很快就會“崩盤”。

兒童學習技巧的發展是分階段的,一個三四歲的孩子不知道如果他多花一些時間,會有助於他的記憶和理解;而一個八歲的兒童則會尋找數字之間的關聯和模式,來 幫助他解決問題。我們必須理解並接納這些事實:兒童的思維是自我中心的、單一的、萬物有靈的;他們不能換位思考,不能理解他人的視角,也不明白行為的可逆 性;兒童的思維是片面的,他們對事物的理解也是片面的。其實,當我們理解這樣一個道理:所有人的觀點都隻是事實的一個片面時,我們才能夠真正欣賞人類走向 智慧的緩慢進程。

第四,以觀察者的身份幫助孩子取得成功,而不是以主導者的姿態去“嚇唬”孩子。兒童必須知道自己想獲得什麼、必須知道怎樣開始工作、並且必須對成功具備一定的期待。我們的學校卻往往嚇唬或者強迫孩子,從而削弱兒童學習的動機。太多的時候,老師認為他的工作就是灌輸事實——每 天、每月、每年教多少。這個目標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讓兒童確信,當他面對一個困難的問題時,他可以記起某些方式方法來開始工作。老師必須勸說兒童相信自 己具備智能,一旦運用這些智能,他就能夠成功。她必須教給孩子期待成功,必須向孩子示范怎樣最大限度提高成功的機率。對孩子講述他並不知道的事實隻能嚇著 他,並且誘導他相信他已經強烈感覺到的事情——他知道的太少瞭。

第五,給孩子建立一個既充滿良效刺激、又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不要強迫孩子完成學習“任務”,不要跟他人攀比,給孩子不必要的壓力。逼孩子學習,從來都是 愚蠢的舉措。緊張、焦慮的荷爾蒙cortisol(皮質醇),會阻斷、幹擾孩子學習的能力,使得原本容易的知識和技巧,也變得難上加難瞭。任何理智的行動 都會受感情/情緒的影響,學習如果不是一件令兒童感到愉悅的事情,他會很快失去興趣的,將其變成一種苦難。記憶的質量有賴於學習的動力,焦慮心情幹擾兒童的註意力,是導致記憶困難的主要起因。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們和孩子的親密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以及隨之而建立的自信心和安全感,才是最關鍵的學習動力。我們必須花費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 陪伴孩子,和孩子親密地交流,不斷地向孩子用語言和行動表達我們無條件的愛。隻有當孩子確信自己有能力勝任生活擺在他面前的任務、有能力克服困難解決問 題、並且不在乎失敗和錯誤(因為父母不會因為他的失敗而在感情上拋棄他)時,孩子才能獲得足夠的學習動力。對兒童智力最重要的刺激,不在於你給孩子買瞭多少玩具和學習工具,而在於父母和孩子之間交流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