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期限,不可活

2016-08-18 23:20:55

前幾天看到科學松鼠會上的一篇文章——我們都有拖延癥,想想自己,還真是這麼回事,那該如何克服呢?從無期限,不可活這篇文章或許可以找到答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給任務定個期限。

最早體驗“期限”二字的威力,要感謝我的師兄——吳舒先生。幾年前在他手下的手機軟件Zozoc項目組做過實習生,有兩件事記憶很深刻:

一個月:從0到3000

Zozoc剛上線的時候,因為上級的壓力,團隊被迫制定瞭一個艱難的目標:1個月之內必須零預算做到3000個用戶,不然就滾蛋。對於一幫編程出生 的年輕人,又沒有市場經費,一個月之內讓3000個人通過手機下載這個陌生的軟件,何況那個時侯手機軟件還是新鮮事物,很多手機甚至還不支持,還真不是個 簡單的事兒。為瞭完成這個任務,可謂用盡瞭一切努力,拉朋友,發論壇槍手帖,發垃圾郵件,最後逼不得已甚至連上街發傳單這種事都幹瞭。最後,他們在 deadline的最後一天完成瞭任務。

兩個月:從10萬到30萬

Zozoc有十萬用戶的時候,我進去做瞭三個月的實習生,學到瞭初創企業中最原始的一些東西。吳Boss給我的第一個任務,也是唯一的一個任務就 是:不管用什麼方法,在2個月之內把用戶從10萬做到30萬。我記得當然的第一反應是:“靠???丫開玩笑吧?你們花瞭7個月才做到10萬人,居然要我兩 個月搞20萬人?” 。。。。。。這兩個月是怎麼過的,這裡就不一一敘述瞭,總之最後的結果是,2個月零7天之後,終於做到瞭30萬人。


如果不是迫於被遣散的壓力,初生的zozoc絕不可能一個月搞定3000人;如果不是鐵腕boss設置瞭那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絕不會跟瘋狗 一樣賣 力拼命搞來20萬人。後來吳boss給我說:“當時我給你設置的任務,其實我自己也不相信你能完成。給你設置30萬,期望是打個七折,也許你還能做到20 萬;但 如果我當初隻要求你做到20萬,也許你最後隻能做到十幾萬瞭。人的潛力是浮動的,目標隻要高得合理,最後即使打瞭折扣,結果也不會太差。”

於是我發現,在所有看上去很形式主義的擺設中,deadline是真正有正面價值的一個概念。

以前我總覺得,一個任務,我隻要盡力做就行瞭,如果我做不到,你給我設置瞭期限我也做不到;如果我做的到,你根本不用設置deadline我也能做得到,所以deadline就是個毫無意義的擺設。看上去是多麼完美的邏輯啊。

可惜懶惰的人性就是這麼矛盾,有期限和沒期限,做事的效率和結果真的不一樣。如果讓你7天學完一門新課程並通過考試,你肯定說“靠!我可沒那麼厲害 ”;但很多人平時不學習,但為瞭考及格,最後7天通宵達旦的熬夜復習,最終往往能通過。為什麼同樣的7天時間,效果卻完全不同呢? 如果我們每天都當做考試前的最後7天期限,很多事情的結果是不是會有轉機呢?

一個真正的期限,除瞭規定時間和目標以外,更重要的一個內在因素是“懲罰”。懲罰可以是外人給你設定的,比如考試不及格、扣工資扣獎金、或者名譽掃地、內心愧疚;也可以是自己給自己設定的,比如罰自己不睡覺,或者罰自己10天不吃樂事原味薯片(這可比打我還難受)。

對於短平快的初創公司來說,開發周期和運作周期必須要非常短,因此更需要時刻給自己設置deadline,而不是順其自然的發展。我一般給 Tucia設定的deadline都是以小時計,一個新功能一般想到的當天就得做出來,做不出來我就不睡覺,這樣逼自己,最後基本上都能在晚上12點之前 做出來,所以事實上我很少需要熬夜。

我在《如何在24小時內完成一個可用的網站》裡也提過類似的話題,如果擺在你面前的是一個耗時三個月的流程計劃,你應該反省為什麼這麼久?創業計劃要像砍價一樣,能砍到多少就砍到多少,往死裡砍,即使7天做不到,也要嘗試把傳統周期壓縮到1/3試試。

其實我們都低估瞭自己的潛能。我們不是做不到,而是因為自己太懶惰,更要命的是,我們還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比如“我不懂技術”,比如“我的市場合 作夥伴最近在外地”,比如“我還在考慮要不要先找個投資再做”,比如“我最近狀態不好,需要調整”。。。。一大堆的理由,隻能證明你的懶惰,這些理由沒有 一條是站得住腳的。

而你能夠持續懶惰下去,還依然滿面春風毫不愧疚的唯一原因就是,你沒有一個deadline,你沒有給自己設置目標和失敗的懲罰。你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