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你要讀的書

2016-08-18 23:24:45



還有一種讀物,整本書就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非要絮絮叨叨的寫一本書。這樣的書,作為讀物本身是沒有價值的,但是作為一本放在書架上隨時用標題提醒自己還是有價值的。比方說,《**決定成敗》和《Outliers(異類)》 這樣的書,隻要每天瞄瞄提醒自己一下要註意細節,要勤奮工作投入時間,大致上就差不多瞭。就算把整本書背下來,效果也和天天見封面差不多。大部分成功學的 書,講經濟管理方法的書,講處理人際關系的書,基本上都是隻有標題(或目錄)有價值。如果書店允許人隻買封面,我相信不少人隻需要買個封面回傢就夠瞭,裡 面東西讀瞭和不讀是一樣的。

2. 需要被反復推敲,語料型讀物。能夠從裡面挖掘出思考。

這類書,主要是史料,參考資料和人物傳記,加上一些小說。在 我的計算機專業中,我喜歡讀圖靈獎論文集這些玩意,看上去和自己研究沒啥關系,但是讀一遍思考一遍就覺得又學瞭一個新東西,又重新沐浴瞭一遍。還有史書或 者人物傳記。這些書,應該仁者見仁的讀。不同的讀者用不同視角能讀出不同的東西。有的時候能讀出文學,有的時候讀出做事情的方法,有的時候能讀出如何追 MM等等,讀法不是固定的,所以完全不要按照別人既定的讀法去剖析。隻要有腦子,完全可以自己從中找到有益的東西。這些讀品,比上面說的成功學,管理學的 讀品要有價值的多。因為這是別人告訴你的他們經歷的一手人生體驗,完全可以結合自己的經歷融入自己的血液。

有些史料,語料,人物傳記等,過於簡略和微言大義,我覺得不可看。因為與其花精力咬文嚼字的研究一個字,一段話的深刻含義,不如找點平實的文字(是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有些書就是要寫得讓人看不懂~);有些資料過於八卦,過於瑣碎,我也建議不要看,因為整理碎片的工作很麻煩,比如有些老師的文字,基本上就是東拉西扯的毫無體系的文學碎片。作者不好好說事情,東一榔頭西一棒顯示博學的,把博學部分可以撕瞭再看,比如《夢斷代碼》, 隻有真實的故事有價值。有些老師的書撕瞭八卦和賣弄,基本就剩下封面瞭,所以可以隻買封面看。大多數權貴人士的回憶錄,基本都不值得看,因為已經被化妝 瞭,而第三方寫的人物傳記,倒是價值巨大;還有一些資料,作者倒是有很多一手資料,也研究瞭很多一手資料,但行文流於戲說,或附加太多沒有根據的猜測和個 人觀點,而將有價值的資料掩蓋。這一類的,除非作者觀點屬於第一類,否則大可撕瞭再看。

除瞭史料和小說,人物傳記等等,還有一種就是新聞和信息類消息博客,理論上也能得到一些思考材料。不過信息類博客和新聞的閱讀比較耗時間,而且信噪比不大,很多東西其實自己不需要的,也給讀瞭。我現在也沒有很好的辦法,所以我現在幹脆就不讀。當然這是因噎廢食瞭,如果讀者有更好的方法,不妨推薦。

我說的第二類讀品,和第一類一樣,都是屬於耐讀的范疇。這種耐讀,在於每多讀一次,就能吸取一次營養。第一種提供思考的方法,第二種提供思考的材料來源。看上去很完美。但實際中,人不可能這麼理想化的去閱讀,往往最是閑書,在某些時候最是有用。所以,我覺得還要在上面這兩種讀品之外,外加一品,一切覺得好玩的喜歡的有意思的讀品。這 類東西,不見得耐讀,可能讀瞭之後都忘得差不多瞭,如洗發水一樣,用完就扔瞭的那種,算得上是消費品類型。如果用純粹功利的眼光去看,這樣的讀品一本不讀 最好。但是耐讀的東西,其實總是由不耐讀的慢慢積淀成的,況且如果光讀所謂的耐讀,生活也顯得頗為無趣。一個人用持續的,輕松愉快的心態,每天讀些消費 品,讓這些有趣的東西過過腦子,他的知識結構和思想認識就不會僵化,不會顯得掉書袋,且富有幽默感和時代精神。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很偶然機會讀到瞭某 樣東西,東西本身可能不是好東西,但是卻打開瞭一扇新的窗,發現瞭很多好東西。就像金庫的銅鑰匙一樣,還是要隨手撿一點比較好玩。

三種讀品都消化,應該可以造就一個敏銳,靠譜和有幽默感的人。


來源:徐宥——讀品選擇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