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心理之門(三)

2016-08-18 23:24:19

接前面的打開心理之門(一)和打開心理之門(二),繼續我們的第三部分,掌握心理,贏得主動!

1. 拆屋效應

魯迅先生曾於 1927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下瞭這樣一段文字:"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傢一定是不允 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瞭。”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雖然這一 效應在生活中不多見,卻有不少學生學會瞭這些。如有的學生犯瞭錯誤後離傢出走,班主任很著急,過瞭幾天學生安全回來後,班主任反倒不再過多地去 追究學生的錯誤瞭。實際上在這裡,離傢出走相當於"拆屋",犯瞭錯誤相當於"開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應。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育方法一定 要恰當,能被學生所接受,同時,對學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為絕不能遷就,特別要註意不能讓學生在這些方面養成與班主任討價還價的習慣。

2. 成敗效應

是指努力後的成功效應和失敗效應,是格維爾茨在研究中發現的。 他的研究是,學習材料為幾套難度不等的問題,由學生們自由地選擇地解決。他發現能力較強的學生,解決瞭一類中一個問題之後,便不願意再解決另一個相似的問 題,而挑較為復雜的艱難的問題,藉以探索新的解決方法,而感到興趣更濃。這就是顯示學生的興趣,不僅是來自容易的工作獲得成功,而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克 服困難,以達到成功的境地,才會感到內心的愉快與願望的滿足。這就是努力後的成功效應。在另一方面,能力較差的學生,如果經過極大的努力而仍然不能成功, 失敗經驗累積的次數過多之後,往往感到失望灰心,甚至厭棄學習。這就是努力後的失敗效應。因此,教師應幫助能力強的學生將目標逐漸提高,幫助能力較弱的學 生將目標適當放低,以便適合其能力和經驗。

3. 重疊效應:

在一前一後的記憶活動中,識記的東西是 相類似的,對於保存來說是不利的。這是因為重復出現內容相同的東西時,相同性質的東西由於互相抑制,互相幹涉而發生瞭遺忘的結果。柯勒把這種現象命名為“ 重疊效應”。可見,我們在學習漢字、外文單詞以及其他材料時,一定要註意不要把相類似的東西集中在一起,這樣容易產生重疊效應。如果要放在一起學習時,最起碼有一些材料是很熟的,這樣可能會產生同化作用,把生疏的材料同化於已熟記的材料之中

4. 刺蝟法則

“刺蝟”法則可以用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來形象地說明:兩隻困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怎麼也睡不舒服,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緊挨在一塊,反而無法睡得安寧。幾經折騰,兩隻刺蝟拉開距離,盡管外面寒風呼呼,可它們卻睡得甜乎乎的。

“刺蝟”法則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管理心理學專傢的研究認為:領導者要搞好工作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關系,但這是“親密有間”的關系。特別要提醒的是,領導者與下屬親密無間地相處,還容易導致彼此稱兄道弟、吃喝不分,並在工作中喪失原則。

5. 從眾效應

有一個成語叫做三人成虎,意思是說,有三個人謊報市上有老虎,聽者就信以為真。這種人在社會群體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數人認同的觀點或行為的心理傾向被 稱為從眾效應。

這一效應的啟示是:班主任要善於發揮從眾效應的積極作用,首先要有意識地通過班會、黑板報等輿論陣地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其次,要抓好班團 幹部和積極分子等基本隊伍的建設,組成堅強的堡壘,要及時發現班上的不良傾向,對癥下藥,將其遏制在萌芽狀態,以防止產生從眾效應的負作用。

從眾效應是指在群體活動中,當個人與多數人的意見和行為不一致時,個人放棄自己的意見和行為,表現出與群體中多數人相一致的意見和行為方式的現象。從眾也 就是我們日常俗語中所說的“隨大流”。

促使一個人在合作中產生從眾行為的因素有多種,一般認為主要有:小組裡有較優勢的學生存在;個性特質如智力的低、膽小、顧慮多、意志不堅定、自信心差、過 於重視他人並依賴他人者等;小組人數的規模等因素。 毋庸質疑,從眾有利於形成統一的小組意見,合理的小組環境可以促進或潛移默化地使落後的小組成員形成正確的思想與行為。同時,應該指出,在不合理的小組環 境裡,由於從眾效應表現為趨向學習結論一致,而不一定是學習結論正確;部分學生容易與自信或學習優秀的小組成員的觀點、思維方法形成一致,而忽視自己地觀 點、思維方法正確與否,小組合作的結果可能是以虛假的多數形成錯誤的小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