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25:25
20年前,鄰居傢那30歲還嫁不出去的女兒被叫做“老姑娘”,她通常不茍言笑,或許戴著跟瓶底兒一樣厚的眼鏡,或者有間整齊的跟軍營一樣的閨房。人們提起她,總是先帶著同情的語氣,再用個“性格古怪”的定語結尾。
到瞭21世紀,鄰居傢的門都緊閉著,老姑娘們最後的歸宿如何我們不得而知,那些嫁不出去的姑娘們變成瞭我們的同事,朋友,同學,名字也變成瞭“剩女”。
比 起“老姑娘”來,“剩女”這個稱呼毫無同情心,甚至帶著咬牙切齒的解恨勁兒,剩菜剩飯剩女,總歸是沒人要。在人們越來越註意政治正確的今天,這樣帶著歧視 的稱呼居然就公然流行起來,還在2007年8月被教育部收入到171個社會新詞當中去。 歸根結底,嫁不出去的“剩女”們,再也不是鄰傢惹人同情的弱勢女子,流行的說法,把那些高學歷、高收入、高年齡的一群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歸宿的大齡女青年 定義為“剩女”, 她們大多妝容精致,工作體面,收入客觀,除瞭男人,什麼都有。 在房價飆升到一萬一平米的今天,這種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自然就成瞭人們揶揄和調侃的對象。
條件優越的剩女們在社會上獨擋一面,“性格古怪”的標簽顯然再不合時宜,於是被替換成瞭“眼光太高” 。言外之意,讓你誰也看不上,嫁不出去是理所當然的,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些穿上婚紗奔向幸福的太太們,難道都是屈尊下嫁不成?
剩女的出現,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講是必然的。在2006年公佈的一個官方人口數據裡, 27-31這個年齡段,女性人口數量比男性多出瞭6.21%,按照抽屜原理,肯定有6%的女人是找不到老公的,如果再想找個符合自身預期的男人,這個比例可能就擴大到20%。
資 源不均,必然引發競爭,可越是優秀的女性,卻越有成為剩女的可能,大概是如果篤信“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哪怕相貌醜陋,傢境貧寒,隻要不懈追求,成為剩女 的概率其實很低,因為如果把“穿衣吃飯”作為嫁漢的目標,能夠提供令她們基本滿意的衣食的男人已經滿足瞭擇偶的基本條件。可是如果從物質文明飛躍到精神文 明,擇偶條件就虛無到漫無邊際瞭,於是那些最終“剩下”的女人,漸漸聚攏到“白骨精”這個群體。
相比豐厚的物質條件, 剩女們的生活仿佛並沒那麼豐富,愛情和婚姻,也是大多數剩女們切實的夢想,所以關於她們的話題始終暢行不衰。有風靡亞洲的《一個人住第五年》的繪本講述單 身生活的點點滴滴,也有專傢學者煞有介事的給剩女支招, 而抓住商機的婚嫁網、交友俱樂部們,則趁機撈瞭個盆滿缽翻。
跟全社會都在為剩女操 心費力的現狀相比,那些 “剩男”們,卻始終成為不瞭話題的中心。並不是他們不渴望愛與溫暖,而是因為外在條件差而找不到老婆的男人,被定義為弱勢群體的原因並不是結婚與否,而是 沒有成功的事業和傲人的財富。 男人們改變命運和形象的途徑,要通過對“成功學”的研習。一旦籠罩上事業和財富的光環,自然不會為沒有女人煩惱。不用說霍啟剛這樣的富傢子弟,就說一個年 薪50萬的金領,人們又怎麼舍得用“剩”字來形容他,不說鉆石王老五,年輕新貴的標簽也是少不瞭的。
所以,現實是那麼尷尬,同樣事業有成, 名利兼收,男人和女人的境遇卻截然不同。雖然女權主義的風潮越發盛行,很多時候女人們恍然覺得自己也成瞭半邊天,但在面對剩女剩男這個話題時,女人們才發 覺,其實“女怕嫁錯郎” 的意識,從來就沒有真正被消滅,大多數人還是認為,女人的社會價值在於傢庭,在於嫁瞭怎樣的老公。隻有嫁人才是終極歸宿,才算真正的成功。否則,不管剩女 的生活如何獨立精彩,哪怕貴如***,哪怕美至關之琳,仍然是失敗者。就如同市場上的商品,一個單獨存在的女孩,如同春天的綠茶,無論你是明前的芽尖還是 名牌極品,如果沒有在適當的時間被沖泡,就算形色還在,新鮮氣味沒有瞭,就連加瞭香精的花茶都不如瞭。
不過,雖然價值降低,但中國的剩女頂 多也就是嫁不出去的姑娘,在日本,大齡女青年被稱為“被男人扔掉的女人”,簡直就是赤裸裸的歧視。有個叫羽柴秀輝的日本人寫瞭篇文章,通過一個網站的調查 分析懷春少女淪為都市剩女呢的原因。他說,“最初以為名列前茅的“剩女標準”不外乎是相貌醜、不解風情和脾氣差,但該網站的調查結果卻令我出乎意料 ”,這個調查結果確實讓人大跌眼鏡,從“不會做傢務”到“平胸”,再到“跟外國人交往”“甩過男朋友的”,統統都是狹隘的大男子主義標準。再想想韓國的 《金三順》,不得不讓人感慨,亞洲的剩女,過的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