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會無聊

2016-08-18 23:24:39

事實上,對無聊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從事單調工作的人群,諸如在工廠流水線上忙碌的工人。無聊的程度因人而異:一些人似乎與無聊絕緣;而另一些人,如性格外向的人,卻更容易感到無聊。

千篇一律

科學傢對“無聊”的研究持續瞭一個多世紀,從早期針對單調乏味的工作進行的研究,到後來無聊傾向量表(BPS)的出現,人類與無聊的“拉鋸戰”從未停止。

美國紐約城市學院的心理學傢約瑟夫• 巴爾馬克(Joseph Barmack),在20 世紀30 年代末,他指出無聊感是一種類似於睡眠的感覺,並發現同時使用三種興奮劑——安非他明(amphetamines)、麻黃素(ephedrine)以及咖 啡因,可以減少重復性工作中的疲乏、困倦、註意力渙散及無聊的癥狀。此外,向參加測試的學生支付報酬似乎也可以激起他們的興趣。這說明,無聊感是刺激和動 力不足的一種復合產物。

十餘年後,澳大利亞籍精神分析學傢奧托•費尼謝爾(Otto Fenichel)認為無聊是由於人的內驅力和願望受到抑制而產生的,並會導致明顯的無目標感。費尼謝爾將這類“病理性的”無聊感與通常的無聊感進行對 比,指出後者隻有“在我們不能做我們想做的事情,或者必須去做我們不想做的事情時”,才會產生。

此後30年,對無聊感的研究 一直斷斷續續。直到1986年,心理學傢諾曼•D•森德伯爾(Norman D. Sundberg)與他的學生理查德•F•法默(Richard F. Farmer),他們共同發明瞭由28個問題組成的無聊傾向量表(Boredom Proneness Scale,簡稱BPS),這是用於研究無聊的最早的完整心理測量表。

用BPS 測試人們在不同境況下產生無聊感的傾向性,結果顯示,幾乎每個人在身處重復、單調、壓抑的環境卻無法擺脫的時候(如排隊等候時),都有過短暫的厭煩情緒。 但是,有些人卻更加頻繁地感到無聊。他們需要在生活中尋求更多的刺激;或者由於不具備自娛自樂的能力而閑得無聊;抑或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和目標,對“生存” 本身產生厭棄。

過去20 年,沃丹洛維奇和同事的研究顯示,常常無聊的人患焦慮癥、抑鬱癥、嗜藥及酒精成癮的風險更高。他們易怒、好鬥,缺乏人際交往的技巧,在工作和學習中也表現較差。

獵奇心理

無聊感的產生主要歸咎於兩個因素:一是外部的刺激,二是自身的調節能力。

2005 年,沃丹洛維奇認為,男性普遍比女性更容易無聊,他們在BPS 測試中的得分也更高。他直言道:“男性更愛抱怨說,‘周圍沒什麼事可做,所以我才會無聊。’”

由於渴望外部的刺激,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陷入無聊之中。許多關於單調工作的早期研究發現,性格外向的人比性格內向的同事更早變得口齒不清。英國倫敦精神病 學研究所的人格研究先驅漢斯• 艾森克(Hans Eysenck)指出,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於,性格外向的人需要持續變換的刺激,才能達到最佳的喚醒水平(arousal level)。

換言之,盡管性格外向的人通常需要更多的外部刺激,但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卻各不相同。這是沃丹洛維奇從BPS測試中總結出的第二個因素。愛好廣泛且富有創 造力的人,以及在各種環境中都能有所作為的人,並不容易陷入無聊的泥淖。森德伯爾稱:“我相信有人即便像佛教僧侶那樣安靜打坐,也不會感到無聊。他們依然 能用心感悟生活、發現快樂並不斷成長。”

如果內心世界不充實,外部刺激和新鮮感也會轉瞬即逝。沃丹洛維奇認為:“大腦會不斷尋求刺激,久而久之,大腦對刺激的需求便欲壑難填。這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鬥。你永遠也不會感到滿足。”

集中註意力

無聊感與註意力密切相關,註意力高度集中,或者註意力渙散都會引起無聊。

無聊和註意力也有關聯。畢竟,當你無法集中註意力時,很難對什麼東西產生興趣。為瞭揭示這一關聯,科學傢設計瞭一個測試環境,讓受試者完成一些有難度的任務。

研究者發現,記憶力衰退、註意力渙散的學生在BPS 中的得分都相對較高。不僅如此,切恩根據統計學結果還指出,註意力渙散提高瞭無聊和抑鬱的指數。有研究文獻顯示,抑鬱癥與無聊有很多相似的癥狀,包括沉浸 於消極的情緒,找不到生活的意義等。研究者推測,長時間註意力無法集中,會讓人覺得從事的活動毫無意義。切恩表示:“註意力是連接無意義感、抑鬱癥以及無 聊感三者的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