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個有勇氣的人

2016-08-18 23:27:28

(一)

昨兒晚上,看瞭三個電視節目,感覺相當不錯。

一個是李詠的《詠樂匯》,這期訪問的是Google的中國區的老大李開復老師。李詠還是那樣傻乎乎的,永遠象一塊佐料,不過李開復算得上沉穩和儒雅,不但問答瞭大學生的提問,還順便表演瞭三個小魔術;

第二個節目是上海臺袁嶽主持的《頭腦風暴》,請瞭很多企業界的老大,討論這樣一個問題:大學能否制造出商業神話?

我最喜歡第三個節目,是央視的《面對面》,采訪的對象是石悅,《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幾年前,我看過第一本,很是喜歡他那種敘述的風格。我一直認為作者大概在35-40歲左右。

看到石悅不到30歲,那種對歷史、人生的洞察,少年老成,讓人覺得敬佩,後生可畏。

(二)

袁嶽的《頭腦風暴》這期請瞭三撥人:

一撥人是1977年參加高考上瞭大學,後來自己創業當瞭老板的,這裡面有慧聰網的郭凡生,瘋狂英語的李陽;

第二撥人是沒上過大學,這裡面有美特斯邦威的周成建,非常小器的梁伯強;

第三撥是點評的嘉賓。

這場討論,一開始幾乎成為瞭對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場集體“群毆”:

周成建沒讀過大學,他認為自己如果讀瞭大學後,可能比現在做的更好。而李陽告訴他:幸虧沒讀大學,如果讀瞭大學,他肯定被廢瞭。

郭凡生說自己讀大學,最大的收獲,是學會瞭逃課。該學的自己在下面學,不想聽的就逃課。當然,還是要對付讓考試通過。

梁伯強也說:大學培養的是知道分子,而社會需要的是知識分子——不僅知道知識,而且知道如何應用知識。

現場有位退學後自己創業的學生直言:他覺得和在座的企業傢喝茶,參加《頭腦風暴》,都比讀大學強。現場是一片掌聲。

或許,大傢認為有點過瞭。在避免瞭“知識無用論”結論的同時,大傢都幾乎都認同下面的觀點:

【1】知識肯定是有用的,但是,這跟知識在哪裡學習,沒太大關系;

在《詠樂匯》的現場,李開復說:人生需要的知識隻有5%是在大學裡學習的,95%是在實際的工作中學習的。

所以說,對在校大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要多參加社會實踐。不僅要學書本,更要在社會中學習,融入。

【2】現在的大學和商業之間相互翻白眼,誰也看不起誰;

老大們覺得大學可以培養律師和教師之類的人才,但是,企業傢,大學培養不瞭。

現在的大學教育,跟社會需要的人才要求,有很大的脫節。大學裡面,連人的基礎素養都沒有培養,比如人的基本情商教育都沒有。

中國的大學教育的定位是有問題的。對學生缺少服務意識,也缺少社會責任意識。幾乎是自娛自樂。還不思進取。

這樣的大學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根本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畢業即失業,教育的失職是原因之一。

【3】大學教育和商業教育有交叉的地方,但是,目前是交集很少。所以,人的自我發展取決於人的學習能力,知識結構和其他綜合因素;

瘋狂英語的李陽,表示自己完全唾棄現在的高等教育。他認為,還不是高等教育有問題,現在的中小學教育,也是問題多多。他說,教育的改革不僅要改學校,傢庭教育也非常重要。要重視孩子的個性發展,尊重他們的自我選擇權。

他認為:現在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是傢長和學校一手包辦。長大後,什麼事情都隻能等,隻能成為廢人一個。

我覺得,這些大佬所代表的是商業社會中企業人才的需求方,他們對教育的批評,對人才培養的看法,代表瞭一個商業社會的價值取向。這是必須要尊重和重視的。

學校給社會輸送人才,而人才的需求方說,大多數人是不合格的。那麼,首先應該反思的就應該是教育本身。

今年,鬧金融危機。很多大學生畢業就失業。教育的問題顯得更為突出。

對教育的反思,也更加突出:我們的教育到底要輸出什麼樣的人?

我們的教育到底要為自己滿足社會需求,滿足人本身的長遠發展,制定那些目標和策略?

我相信,過去直到現在,抱殘守缺的教育,孤芳自賞的教育,沒有目標導向,沒有績效檢驗的教育,會引來越來越多的質疑,也會不得不面對更多的改革的呼聲。

(三)

當然,教育的問題是外因,更重要的還有內因:每個人自己本身。

這讓我想到石悅,這個白天當公務員,晚上重寫明史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