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0 18:14:58
對於個人來說,進入單位遇見什麼同事或者什麼上級,這完全是不可控的。別人喜歡或 者厭惡你,這也是完全不可控的。有的人就是第一眼見瞭就煩,不為什麼。有的人就是第一眼看瞭就覺得投緣,似乎也沒有什麼道理。一個很容易犯下的錯誤是試圖 改變別人對你的觀感和態度,或者扭曲自己,強迫自己看到別人的優點,這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千萬不要小看瞭人性中的頑固之處。即使你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證明 瞭別人先入為主的看法是錯誤的,但別人是否接受,並且真的改變對你的態度,那是另外一回事,任何人都不傾向證明自己錯瞭,而是維護自己任何一個判定。與其 在這種事情上浪費時間,不如爭取改換門庭。世界上有那麼多人,有不喜歡你的,但也一準會和你投緣的。社會上有那麼多上級,有厭惡你的,覺得你一無是處,也 一定有人欣賞你,覺得你是難得的人才。不要試圖改變別人,更不要試圖扭曲自己的內心,但可以試圖改變自己的環境。找有喜歡你的人,欣賞你的上級,去那裡打 工,這樣一來,因為工作而得癌癥的人也能少很多。
工作有一點點像戀愛和婚姻,你得找到合適的人,合適的地方。隻有一種極端例外的情形:無論你換瞭幾份工作,但是都和周圍格格不入。那麼這隻能說明是你的問題,要麼你改變自己,要麼就是說你隻適合自我雇傭,自己當自己的老板。
上班這件事之五《錢到用時方恨少》
十 一年前我上班的時候,月薪是720元,加各種補貼獎金,總額是800元。所以,當我聽說今天的有些小朋友拿1000元的起薪時,覺得非常吃驚。這是因為當 時我上班的時候,單位提供免費宿舍,食堂有夥食補貼,這兩項日常生活的必要開支節省下來是很大的一筆。現在的小朋友要自己租房,要自己開夥,起薪不過上漲 瞭幾百元,不知道怎麼活得下去?也許,開頭幾年都還需要傢裡支持吧?中國的傢長總是喜歡說:老子最多供你到18歲,然後你就滾蛋。或者:老子最多供你到大 學畢業,然後你就滾蛋。現在看起來,中國人青春不老。父母一直青春,所以一直供養。子女青春期漫長,所以一直接受供養。佛經裡說子女是來收債的,大抵不 錯。
新人上班,走入社會,開頭的這個階段非常痛苦。除瞭來自工作上的壓力,和成人世界打交道的困擾,最大的痛苦來自經濟。工作瞭,按理說就 是獨立瞭,但是未必經濟上能完全獨立。就像一隻壓滿瞭扳機的槍,但是沒有子彈。這時候有無數強烈的欲望,卻沒有絲毫實現的經濟基礎。在學校裡也就罷瞭,學 生的身份可以掩蓋很多不平等。但是,上班之後看別人花錢,看別人生活,這種滋味非常難受。你有瞭準入證,但是由於沒錢而被排斥在諸多成人生活之外,那種惱 人的感覺到今天都揮之不去。
很不幸的是,十一年前中國就已經有瞭信用卡和ATM。而銀行為瞭拉業務,和各個單位的財務部關系都很好。很快, 我手頭就有瞭一把信用卡,而且都允許透支。我長那麼大,唯一感謝銀行的就是當年他們把透支額度設置為1000元而不是1萬。剛開始工作的那幾年,我苦於錢 不夠用。結果就是透支提前消費,然後過著還款的日子。具體的操作流程是:發完工資,趕緊到銀行存1000元,償還透支的款項。然後忍耐一兩天,再透支 1000元出來花。要點在於,你得在銀行開始計算利息之前把錢還上,然後再立即透支。如果當時銀行把透支限額設置為1萬,那麼十年前我早就因為刷爆卡跑 路,現在估計正在泰國普吉島賣燒烤。
在現代社會生活,作為新鮮人來說,談理財太早,但是平衡預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功課。這種功課學校裡不 教,傢長不會。我的父母是計劃經濟時代的人,他們的經濟學知識僅限於計算銀行利率和國庫券利率。到今天為止,他們都認為按揭買房是一種恥辱,一個人應該以 不欠債務為榮。你想從他們那裡得到關於財富的教授,那麼最多有兩個字:節約。如果一定要再多說點的話,他們會加上兩個字:儲蓄。所以我經常說70年代可 憐,糟糕的童年,變換的時代。教科書都是舊的,而社會現實是新的。十年前,報紙上報道,傢長培養孩子理財的觀念,方法是給個小存折,或者每天給零花錢做 賬。今天看起來,覺得這種“培養”簡直讓人吐血,但是我當年連這種教育都沒有。更別說學校裡開設股票、地產課程瞭。
教會小孩子關於商業社會的觀念,理解一個商業社會如何運轉,讓他們懂得如何在這種社會裡生存下去,我覺這比什麼課程都重要。我們的教育側重於專業和道德的訓練,培養出來的並非社會人,無法立即下水就開始遊泳,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