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0 18:16:01
心理學傢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讓悲觀和樂觀的人做認知測試。先是讓他們做測試的時候眼睛向下看,然後再將眼睛稍向上看。結果 發現,當悲觀者眼睛向下看時,他們在測試中表現得最好,而樂觀者則在向上看時表現最佳。由此看來,悲觀者和樂觀者的成功,似乎自有其特殊的模式。悲觀者並 非不能成功,隻是,你要找到開啟成功大門的那把鑰匙。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嘗試去破解樂觀者和悲觀者的成功密碼。
樂觀者的成功
代表人物:
蘇東坡——宋代著名文學傢
一生飽經宦海沉浮,始終保持達觀性情。人生得意時,他可以築一道蘇堤,創一代畫風;失意時,他可以攏田種地,寫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千古佳句。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
王蒙——當代著名作傢
王蒙自語,在那個混亂年代,沒有發瘋也沒有自殺,是源於“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有朋友問他在流放新疆的16年中都做瞭些什麼,他回答說:“我是讀維吾爾語的博士後,兩年預科,五年本科,三年碩士研究生,三年博士研究生,再有三年博士後,不是整整16年嗎?”
愛迪生——科學傢,發明傢
愛迪生在尋找燈絲材料的過程中,做瞭1200次試驗,失敗瞭1200次。別人對他說:“你已經失敗瞭1200次瞭,還要繼續嗎?”愛迪生說:“不,我沒有失敗,我已經發現有1200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
樂觀者的成功密碼:凡事都要往好處想。
1. 對未來始終保持積極期待。
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期望,這是樂觀者最核心的特質,它讓樂觀者以一種與眾不同的方式處世,似乎隻是順其自然,就實現瞭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你期待未來怎樣, 它就會變成怎樣,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可以叫做“自我實現的預言”。原因並不神秘,人在期待某一結果的時候,他的態度、思維和行為方式都會 受到影響,他會以一種有利於目標實現的方式思考和行動。
設想一下,你考上瞭大學,要到一個全新的環境中去生活。你很擔心自己應付不來大 學的課程,擔心和新同學相處不好,你決定看看這幾個月的星座運勢。星座書上說,你在學業上會遇到困難,但可以順利克服,大步前進;在人際關系上,你會結交 一批新朋友,並且會發現知己。你很高興看到這些話,心中的焦慮退卻瞭大半,對新生活有瞭信心。所以,你興高采烈地來到新學校。你確實有點兒不習慣大學老師 講課的方式,但你相信這是可以克服的困難,所以你很努力認真地學習,拿到瞭獎學金。你相信,身邊的人可能會成為你的好朋友,所以你對人很熱情很和善,不 久,你發現你真的有瞭一批親密朋友。你覺得星座真的很神,而事實上,星座並不能準確預測你的未來,它隻是借助你的信任,幫助你樹立瞭良好的期待和充足的信 心,你不自覺地按照期待的方向待人處事,就這樣,期待變成瞭現實。
2. 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處事方式。
從一件事的開始到結束,樂觀者始終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迎頭面對一個個問題。不成功,對他們來說並不意味著失敗,而隻是出現瞭一個需要解決的新問題,他們會努力搜索各種信息,竭盡所能地想辦法,輕易不會產生“完瞭!做不成瞭”的念頭。
這不是大道理,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給樂觀者和悲觀者看同樣一個由一堆各種形狀的板塊組合成的立方體,告訴他們,一會兒要把這個立方體拆散,這些被測者 的任務是把散開的板塊重新組合成一個立方體,時間不限。實驗者沒有告訴這些被測者,這實際上是一個不太可能解決的問題。悲觀者不到二十分鐘就放棄瞭,而樂 觀者卻一直不想放棄,他們要求再多給一些時間。最後,實驗者讓他們停下來,問他們還需要多少時間,他們說,一定要拼湊成功再歇手,不管要花多少時間。
當人們相信某件事一定能夠成功的時候,才有可能會堅持做下去,隻有堅持做下去,成功才有可能。樂觀者就是這種人,對成功的期望和相信,讓他們總想著如何能達到目的,而堅持不懈地解決一個個不停出現的問題,就是他們最好的成功路徑。
3. 積極地應對挫敗
在樂觀者成功的心理機制中,最瞭不起的,是他們應對挫敗的方式。
我們假設這樣一個情境:你在銀行不幸遇到瞭劫匪,更不幸的是,劫匪開瞭一槍,正好打在瞭你的胳膊上。我們設定-3、-2、-1、0、+1、+2、+3,分 別對應從“非常不幸”到“非常幸運”的七個等級,然後讓樂觀者和悲觀者分別評定這件事幸運或是不幸的等級。悲觀者給此事的分數大都是-3或-2,他們覺得 這實在是太倒黴瞭。而一些樂觀者,你相信嗎,他們為此事打瞭+3分,因為他們覺得,“子彈本來可能打死我的,但隻是打傷瞭我的胳膊,這表示我還可以與之搏 鬥”;“子彈沒打到頭是件多幸運的事啊,沒準你還可以把這事寫成稿子,賺筆稿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