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者和悲觀者的成功密碼

2016-08-20 18:16:01

樂觀者的思維方式就是這樣與眾不同,遇到壞事,他們總會想到積極的一面,或者比這更壞的情況。所以,樂觀者總能保持積極的心態,始終期待美好的結局。

“我沒能考進那所重點大學,不過我覺得現在的學校也很好,我在這裡認識瞭我女朋友,如果不是高考失利我就錯過她瞭!”

“出國最後還是沒能成行,沒關系啊,這樣我就可以留在父母身邊好好孝敬他們瞭。”

“我好不容易升瞭職,公司就破產瞭,在那個空當兒我很認真地考慮瞭自己的職業規劃,選擇瞭現在的工作,我做得比以前更好,而且很開心!”

失敗,黴運,挫折,在樂觀者的生活裡,似乎都變成瞭一種機會,讓他們可以獲得更多的成功,更好的生活。

悲觀者的成功

代表人物:

葉錦添——著名藝術傢

他很自卑,小時候成績不好,考瞭幾次大學,都沒有成功。他從來都不自信,但正是這樣的卑微,讓他拼命地讀書,畫畫,機不離手地拍照,最終,被尊奉為“東 方視覺藝術大師”。他總戴著一頂帽子,那是他的雨傘,他說,隻有這樣,他才會有勇氣,在不被人關註的間隙,埋頭,用力地奔跑。

梁朝偉——著名演員

“我覺得自己一直是一個很自卑、很害羞的人……因為悲觀,我永遠隻會往自己的缺點方面看,永遠看不到我自己好的地方在哪裡。”就是這樣一個人,被視為香港影視圈中的異類,因為幾乎所有的人都在事業的高峰和低潮之間徘徊,可梁朝偉的演藝事業,卻一直都處於浪尖之上。

安德森——美國棒球隊著名教練

他指導瞭將近4000場比賽,但在每次比賽前他還是會緊張,他預想每一件可能出錯的事情,估計球隊每一種可能失利的結局,每當球隊為取得的成功而狂歡時,他卻開始為下一場比賽而焦慮。對失敗的焦慮,而不是對成功的渴望,激勵他獲得一次又一次成功。

悲觀者的成功密碼:做最大的努力,最壞的打算

出門擔心下雨,趕火車擔心誤點,考試擔心想不起答案,演講擔心忘詞,戀愛擔心被甩……悲觀者似乎總在和各種各樣的焦慮作鬥爭。不過,就在克服焦慮的嘗試和努力之中,悲觀者找到瞭屬於自己的成功密碼。

1.最壞的打算

悲觀者處理焦慮情緒的第一步,就是對即將進行的事,做好最壞的打算,最低的期望。所以,假若情況真是如預想的那樣糟糕,悲觀者也不會受到太大打擊。這是 悲觀者擺脫焦慮、平衡心理的自我保護策略,同時也使悲觀者表現出很強的承受能力,讓他們在失敗之後,仍然可以總結教訓,從頭再來。“最壞不過如此”這句話 背後的潛臺詞,實際上是“再試一次也無所謂”。

凡事做好最壞的打算,事實上是從一個另外的角度幫助悲觀者養成堅持不懈的行為模式,讓他們的生命看似柔弱,實則堅韌。而對未來事件發展的最低期望,表明悲觀者的成功路徑,將與樂觀者迥然不同。

2.周密的“心理排練”,把焦慮“具體化”

心理學傢諾倫做瞭許多研究來探討樂觀和悲觀的問題,她發現悲觀的成功者由於對即將來臨的重大考驗都抱著很低的期望,所以,會“一一檢視所有可以想象到的後果,然後花很多時間和心力在腦子裡預演各種可能的狀況,直到很清楚需要做好哪些準備,才能成功”。

諾倫認為,悲觀者的這種心理排練,與認知行為治療師所用的“最糟情況分析法”十分類似。當求助者十分焦慮時,認知行為治療師鼓勵他們說出可能發生的所有 不好的事情。比如,治療師會鼓勵忐忑不安的演講者將恐懼“具體化”,試著詳細描繪出他們預期的狀況:究竟他們是害怕忘詞,講稿散落滿地,還是擔心自己走上 講臺時跌跤。在厘清具體狀況後,治療師會鼓勵他好好思索接下來該怎麼辦:如果掉瞭講稿,會有人笑你嗎?每位聽眾都會笑嗎?如果他們哄堂大笑,接下來又會發 生什麼事?

“通過這種周密的心理排練,悲觀者可以將註意力的焦點從焦慮感覺轉移到特定情境中所面對的事情上,這樣就可以未雨綢 繆,為各種可能的結果預先規劃和演練,控制感也會大為增強。想象最糟糕的結果還能發揮激勵的效用,因為我們因此明白,即使結果令人失望,我們還是熬得過 去。”

悲觀者對事情的結果雖然設置瞭最低期望,但卻同時為自己設定瞭一個很高的標準。比如,在備考時,悲觀者可能會想:及格就好。但在復習過程中,卻會不斷設想:填空會考得很細,每個知識點都要看:大題不會簡單,難的地方要好好研究。而難題答出來,小題不丟分,這一切做到,絕對不是及格而已。所以說,悲觀者的心理排練是以完美最佳的表現為目標的。他們面對目標總是覺得沒有準備好,因為那個目標太過完美。